蛙泳有助於鍛煉身體,因為蛙泳適用於某個疲勞的遊泳者,可用於到水中尋找丟失的物品,以及尋找沉入水底但尚未得到救助的人。我們都知道,救生者潛入水底,使落水者浮出水麵,並在落水者尚且存在生命體征時將其運至岸上,上岸後再通過合理的救助恢複落水者的意識,這是完全可能的。昏迷者在完全或部分淹沒在水中時體重會減輕,在鹹水中的體重要輕於在淡水中的體重,因此更便於運送。與未經訓練的男孩相比,訓練有素的小男孩體力和勇氣都會更大更高,而要想學會怎樣運送溺水者,可以先練習在水中運送一個非溺水者,讓救生者適應在水中負重的感覺。“溺水者”不時地在水中掙紮,可以增強這一練習的真實性,提高童子軍考生水中救生的技能。快速遊泳本身隻對童子軍本人有益,因此,童子軍應當拓展遊泳技能,使其有益於水中救生。

在水麵漂浮

學會蛙泳之後,就要學習麵朝天浮在水麵仰泳,隻用雙腳驅動身體前進,而將雙手解放出來抓住溺水者。這些技能通過簡單練習即可輕鬆掌握,即將雙手伸出水麵,手臂半彎,雙肘貼近腰部兩側。要想以這種姿勢運送某個人,必須將雙手置於溺水者腦袋的兩側,讓被運送者仰著身體浮在水麵上,救生者自己利用仰泳姿勢,但使溺水者的身體離開自己。應當記住的是,此類救生需要利用潮汐或水流的方向,不要不惜體力地逆流而上。運送溺水者的其他方式包括:將雙手放在溺水者的雙臂下麵,或者從下麵牢牢抓住溺水者的肱二頭肌處,同時將膝蓋放在溺水者的後背中間處,以使溺水者呈漂浮姿勢,再將雙腳作為前進的驅動器。還有些方法使救生者除雙腳之外還能騰出一隻手臂,即著名的“德國軍隊”式和“臂膀交叉”式。前一種方式即遊泳者從背後接近溺水者,將左臂穿過溺水者的左臂,並穿過溺水者的胸前緊緊抓住其右臂,位置在溺水者肱二頭肌處或肘部下麵,以此來控製溺水者。這種方式使救生者能騰出右臂遊泳。以上提到的單臂抓住溺水者的另一種方式是,救生者用一隻手臂抓住溺水者的肩膀,像前麵一樣從背後接近溺水者,從溺水者的手臂下方抓住他,使溺水者無法動彈。前述的以蛙泳姿勢救生的方法,僅用於幫助疲勞的遊泳者,而被救者此時也有能力不去抓住救生者。疲勞的遊泳者可以仰麵朝天,在前方完全張開雙臂,將一隻手放在遊泳者的某個肩膀上,而遊泳者正對著體力透支的遊泳者即被救者,以常規的蛙泳姿勢遊泳,使被救者的雙腳能落在自己的雙腳之間。以這種方式救生可以保證較快的速度,而試驗也證明,所有這些方法都非常實用。稍加練習,初學者就會看到水中救生並不複雜,一經使用就能很快掌握要領。

突破“攸關生死的一抓”

如果你在水中接近某個受到驚嚇的人或者溺水者時很小心,那麼上述救助方法就會失效。不過,最有經驗的遊泳者有時也難免會粗心大意,因此,所有遊泳者都應當知道牢牢抓住溺水者時怎樣保持頭腦清醒。

抓住手腕

在這些方法當中,最簡單的一種就是讓溺水者在水中掙紮時抓住遊泳者的手腕。遊泳者要將雙手舉過頭頂,這迫使兩個人都在水中下沉,然後,救生者就用自己的手臂頂住溺水者的手指,以起到杠杆作用,讓溺水者能輕鬆抓住自己的手腕。必須牢記的是,溺水者要抓住水麵以上自己能看到的部位,這樣就不會試圖從肩部以下去抓住救助者了。還要記住的是,個子高的人和個子低的人身體浮出水麵的部分大體相同。

抓住脖子

從正前方抓住遊泳者的脖子,或用雙臂環抱救生者的肩膀,或者溺水者的一隻手從肩膀上麵、另一隻手從腋窩下麵抓住救生者,這些脫困方法大體相同。救生者隻要感覺到溺水者抓住自己,就用手掌堵住溺水者的嘴,用拇指和食指緊緊摳住溺水者的鼻孔,同時用左手揪住溺水者的小背,將溺水者朝自己的方向拉,並且不停地踩水。在深吸一口氣之後,救生者用膝蓋頂住溺水者的肚子,迫使溺水者排出肺部的空氣,與此同時,用力壓溺水者的鼻孔和嘴巴,以防止後者吸入更多空氣。如果對溺水者的身體抱得太緊,以至於限製了雙臂的自由,那麼此時的第一個動作就是先將溺水者的雙臂移到與肩膀相當的位置,使其能滑到自己的脖子上,從而使救生者的雙臂能捂住對方的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