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板凳龍的傳說(1 / 1)

湘村紀事

第五十六章板凳龍的傳說

舞板凳龍是民間的一種傳統習俗,已經有很久的曆史了。關於板凳龍的傳說也有很多種說法,不同的說法演繹出不同的舞板凳龍形式。舞板凳龍形式大致可分為三種,兩人舞、三人舞、多人舞。

多人舞最具典型的是在浙江浦江縣。傳說很久以前,大地遇到了大旱,井枯了,河幹了,渴死的人畜不計其數。這事被東海裏的一條水龍知道了,它不顧一切越出水麵,給大地降了一場大雨。此後,萬物複蘇,人們得到解救。可是水龍犯了天規,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大地。人們忍著悲痛,把一段一段的龍體放在板凳上,並把它連接起來,希望水龍能複活,可那條龍還是死了!於是,人們舉著板凳舞動,讓那條龍活起來,舞“板凳龍”的習俗也就開始了。

一條條用單個板凳串聯而成的遊動的龍燈,一條龍從頭到尾,要用八十多條板凳相連,板與板之間用一木棍相連,每一個木棍有一人拿著,每條板凳上都紮著花燈(替代龍體),花燈上都畫了自己喜歡的花草、樹、鳥等圖案,由於每隻花燈都按自己的喜好所畫,為此八十多隻花燈的圖案竟各不相同,甚至五六條龍走在一起也找不出相同的圖案。到了夜晚,花燈內點燃燭光,在田野、在山間、在小巷上行走,一條長長的燈龍,讓人們充分感受到廣場民間舞蹈氣勢恢宏、剛強柔美的特征,在鑼聲、號角、銃聲、喝彩聲此起彼伏的氛圍中接受和領悟娛己娛人的生活習俗和敬天順人的民眾信仰。一條浦江板凳龍幾乎就是一個藝術綜合體,它集書法、繪畫、剪紙、刻花、雕塑藝術和紮製編糊工藝為一體,融體育、雜技、舞蹈為一爐。遊動起來的龍舞兼有粗獷、細膩、奔放、嚴整的風格,通過這種激情與哲理、娛樂教化合一的舞蹈,人們得到了感官和心靈的雙重滿足。浦江板凳龍是地道的百姓文化,廣場性、廣泛性、驚險性為其主要特征,其參加人數之多、活動場地之大,在同類形式中實屬罕見。

三人舞的最有特色是陝西省漢中地區的“板凳龍”。此“龍”源於一個這樣一個傳說:一位以打賣草鞋為生的老人,收養了兩女一男三個孫子。某年春節,有錢人家的孩子舞龍燈,歡天喜地。三姊弟十分羨慕。回到家中後,聰明的小弟看到爺爺打草鞋用的長凳子,一端係著未打完的草鞋,活像一隻龍頭,就高興地喊:“看這草鞋凳,活像一條龍!”兩姊妹一看確實像,三個人就各舉起凳子的一條腿舞了起來。他們舞得開心,村鄰們發現後也覺得有趣,就領他們到街道上去舞。從此,“板凳龍”這個民間舞蹈便形成和流傳開來。“板凳龍”製作簡單,用一塊長凳木板,雕刻成龍的樣子,一頭為龍頭,一頭為龍尾。龍鱗是畫在色紙或彩綢上,然後貼上去的。三隻木腿分別安在龍肚的兩端,都可自由活動。舞時挑選兩女一男,裝成青春男女,身上披紅掛綠,男的頭上圍白毛巾,女的頭上插花朵。三個人各握一隻板凳腿,兩個女的舞龍頭,一個男的舞龍尾,三人密切合作,舞出“龍翻身”、“龍滾水”等種種花樣。

湘南地區的板凳龍可能源於陝西,隻是更簡化,由三人舞變成兩人舞。同樣也有一個傳說。從前,祁陽(今祁東)某地有個叫劉牛的農夫。這劉牛家裏很貧苦。五十歲才娶親,先後生了兩個兒子,不久老婆就去世了。劉牛隻好風裏雨裏拉扯著兩個小孩,又做爺來又做娘。

劉牛的兩個兒子才不到十二三歲,劉牛病倒在床上,十天半月起不得身,兩個兒子守著父親的床前哭哭啼啼。

劉牛撫著兩個兒子,泡著兩眼淚水說:“兒呀,我沒能力把你撫養大了,有罪哩。”

兩個兒子聽了,哭得更傷心了:父親病倒了,他們沒能給他父親做點好吃的,沒能給他買上一劑藥。他們隻曉得哭喊:“父親呀,你不能離開我們。”

劉牛止住淚水說:“父親隻有一個要求,我平生最愛看龍,若是別人辦喜事舞龍時,你倆能扶我去窗口邊飽飽眼福,我死了就滿足了。”

兩個兒子聽父親這麼說,心裏真急得很,隻好天天站在窗口邊,盼望富豪人家舞龍來。可是一天等一天,哪來舞龍的影子哩。父親的病卻一天重一天,眼看就要不行了,兩個兒子急得直跺腳板。

兩兄弟急中生智,突然想出了一個好方法:他倆試著舉起板凳當龍耍,一個做龍頭,一個做龍尾,在父親床前舞動起來,兄弟倆舞得真好,真是舞的個生龍活現,惹得父親開心地笑了。父親說:“好孩子,我看到舞龍了,這比富豪人家做的龍還好,這是一條多好看的板凳龍啊!”說著,他閉上了眼睛,嘴角邊還留下一絲笑容。

從此,耍板凳龍成為當地的一種習俗,祁東、祁陽一帶,每當逢年過節,民間都要耍一耍板凳龍,這古老的節目直到今天還深受老百姓歡迎。

(第五十六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