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尋古跡
湘村紀事
第七十章馬止亭說對聯
馬止亭,在今湖南祁陽縣(今祁東縣)境內,為紀念三國蜀將張飛而建。
傳說,三國時期,蜀國猛將張飛攻打零陵時駐兵祁東黃土鋪(張飛駐兵之處後稱張飛嶺)。一日,他帶領隨從前往祁水源頭看地形,經官家嘴沿大道往北一路行來,隻見山間盆地田壟寬廣平坦,兩邊青山遠峙,如龍盤虎踞。張飛暗忖:此處地形奇特,山川靈秀,很像當年孔明的臥龍崗,莫非也有高人隱居?若有高人,我不妨也去探訪一番。想大哥劉備為求賢才,三顧茅廬,傳為千古佳話。我今騎馬而行,恐怕有失敬意。於是,趕緊止馬下鞍徒步而行。後來,當地人們為了紀念張飛循禮尊賢這一舉動,將官家嘴北向那片寬坦的田壟稱作“馬止町”,在張飛止馬下鞍的地方修建一亭,叫“馬止亭”。並將亭名寫成匾額掛在此亭南北兩門上方的梁上,字架方正,大如棋盤。
清乾隆年間,祁陽縣令來官家嘴一帶視察民情,行經馬止町,到這座古亭邊,馬停步不前,甚覺詫異。他抬頭一看,見匾額高懸,上麵寫著“馬止亭”三個大字,大吃一驚,連忙下馬,觸景感懷隨口吟出一比上聯,曰:“馬止亭邊停止馬。”有了上聯,縣令便思對下聯,可思來思去,卻一無所獲。原來此聯出得佳妙絕倫,在讀音上是回文,倒著讀也可以,聯中的“亭”與“停”字異音同,“亭”是名詞,加上單人旁變成了“停”,卻是動詞,應對的難度是相當大的。縣令一向嗜聯如命,求對似渴。回到縣衙,縣令便立即差人貼出告示懸賞,凡對出下聯者賞紋銀百兩。
事也湊巧,祁陽縣縣城裏有一個當鋪,因這當鋪是店主的妻子張羅開的,所以店的名字叫“妻開當”。一天來了一個窮書生,拿著一隻金釵來當銀子,書生的妻子隨後趕來不讓當,書生隻得奮力擋開妻子,一時鬧的好看。忽然聽見書生大叫一聲:“老婆不要吵了,我要發財了!等下加倍還你銀子。”說完便衝出當鋪,跑到縣衙,向縣令對出了下聯:妻開當裏擋開妻。
在古代,這樣的妙對還真不少。
相傳,在明代有位姓周的書生,家境貧寒,缺衣少食,常常衣帽不整。有一次,當地一位南方來的縣官遇見周生,見他身穿棉袍,頭戴單帽,揣著兩手,在冬天寒風中縮著頭哆哩哆嗦的樣子,十分窮酸,便出了一聯嘲笑他:“穿冬衣,戴夏帽,胡度(糊塗)春秋。”周生聽後,很生氣,則立即回敬他:“生南方,官北方,渾長(混帳)東西。”
從前,有個做賊的,名叫趙魯,常常是白天睡覺,夜晚行走,發了不少混財。新年到了,趙魯看見別人的門框上年年過春節貼了對聯,他就恨起自己的爺娘來,沒有送他念書,穀籮大的字認不得一個。
他想起隔山的村莊,有一個姓張的秀才,會寫對聯。第二天,趙魯買了紙張,找到張秀才家裏來了。張秀才見是趙魯要他寫對聯,連連推辭道:“我不會寫,不會寫。”趙魯苦苦哀求,張秀才執拗不過,勉強答應了。張秀才心想:反正你趙魯大字墨墨黑,小字認不得,平日偷東摸西,不務正業,我也不免信口開河,敷衍塞責地亂寫一通得了。
於是揮筆寫道:“黑夜行兵全靠老天保佑,白手拿財還需手腳麻利。”兩邊的對子寫好了,又在橫聯上寫了四個大字。“偷點吃點。”寫罷,便交給趙魯。
那趙魯東看看,西看看,就問張先生是幾句什麼話。張秀才隻得照實念給他聽,趙魯聽了伸出個大拇指誇獎道:“張先生詩書念得深,念得深,這對聯硬是寫到點子上了。”
在聯海中,有一種回旋聯,其結構是按數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遞升(順序)和遞降(倒序)組成,讀來令人妙趣橫生。
相傳有個窮秀才去赴試,因路途遙遠誤了考期。他苦苦央求,主考才準他赴試。主考出題用“一至十”這十個數字作上聯,要秀才答對,秀才暗想:我何不把誤考原因說一說,好求得主考諒解,便作了一上聯:“一葉孤舟,坐了二三個騷客,啟用四槳五帆,經過六灘七灣,曆盡八顛九簸,可歎十分來遲。”主考一看,心中稱奇,接著又要求秀才用“十到一”作下聯,秀才思忖,何不把讀書苦衷表一表,於是揮筆寫下:“十年寒窗,進了八?九家書院,拋卻七情六欲,苦讀五經四書,讀了三番兩次,今天一定要中。”主考閱後,點頭稱妙,窮秀才理所當然高中。
三國時期,吳國喬公家中養有兩個天姿國色的女兒大喬和小喬,他想在自己門下的七個皆中進士的門生中選婿,特出一上聯:“一大喬,二小喬,三寸金蓮四寸腰,五匣六合七彩粉,八環九釵十倍嬌。”七個進士苦思冥想到五更天也難對出下聯,其中六人隻得退場。剩下的那個叫周瑜的人,他不是對不出,他在等時機。耳聽五更鼓聲,又見六人退離,心中大悅,便對出下聯:“十九月,八分圓,七個進士六個還,五更四鼓三聲響,二喬大喬一人兼。”上聯從一到十,下聯逆序從十到一,各用十個數字按序排列,貌似討巧,實為不易。你周瑜想得美,隻能嫁個小喬給你!大喬為孫策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