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村紀事
第七十三章祁陽文昌塔
祁陽文昌塔,坐落於湖南省祁陽縣縣城東區的湘江之濱、祁陽師範西側,矗立在“萬卷書崖”之上;與國內三大露天碑林之一的浯溪碑林遙相對峙。明萬曆元年(1573年)始建,後被毀(估計毀於湘江洪水或戰?亂),清乾隆九年(1774年)重修。
“文昌”的來源
相傳文昌帝君是上界掌管文章之神,所以我國古代書院,也往往在供奉孔子的同時,供奉文昌帝君。《陽宅三要》曰:“凡都省府廳州縣,文人不利,不發科甲者,宜於甲、申、丙、丁四字上立一文筆塔,隻要高過別山,即發科甲;或山上立文筆,或平地修高塔,皆為文峰”。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古代,古人非常重視文昌,熱衷於建文昌塔,以彌補本地文峰的不足,冀圖多出文人才子,文化昌盛。文昌塔又稱文筆塔,一般高七層,它的作用同於文昌帝君。
瀟湘文昌第一塔
祁陽文昌塔是國內文昌塔中保存較為完好、文化功能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處,也是湖南省內僅有的四麵抱廈式結構的磚石塔。
始建於明萬曆元年(1573年),萬曆十二年(1584)竣工,由當時擔任銅仁知府的祁陽人鄧球倡建。現存建築建於清乾隆九年(1774年)重修,乾隆十一年(1745)竣工。依行家之說是為使文風不泄,塔鎮於狀如萬卷堆累的“萬卷書崖”之上。文昌塔座東南朝西北,為七級八麵樓閣式磚石結構,高36.68米,基座直徑18.2米,每邊長7米,底層以青石為基,二層以上為青磚砌築,從下而上,逐層內收,內為拱頂。各層高度不等,各設四真四假共8門,門楣及各處神龕均有精細浮雕。石階回環曲折,全塔有巷26條,死巷1條,通門51條,假門2條,結構精巧,初遊者,常常迷路而不知上下。二、三、七層設外平台,有八方走廊,圍以石欄杆,石欄上刻有鼇、虎的頭形,其餘設腰簷。各層獸頭均口含一枚銅鈴,遇風則發出叮當叮當的響聲,悠揚悅耳,傳至甚遠。一層正門嵌“二龍戲珠”立體鏤空浮雕石刻,上刻“文昌塔”三字,其餘各層也均在內壁上嵌有對聯、建塔記等碑刻。塔內有中心廳六層,均置神龕。鐵鑄約11噸重的寶葫蘆、相輪塔刹鎮頂。整座塔拱鬥出簷,石欄石瓦,具有典型的明代風格。
因年久失修,塔身已向東傾斜,目前保存狀況較完好。1983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昌與文氣
祁陽文昌塔內一到六層中心廳分別供奉著文昌帝君、觀音菩薩、太上老君、文財神、關帝君、魁星六位主宰文運或與文章興衰有關的神仙菩薩,從古至今,一直是文人學子頂禮膜拜的聖地,香火旺盛。文昌塔周圍的“萬卷書崖”頂上,樹木蔥鬱,佳氣清秀,山石或俊秀挺拔,或妙趣橫生;在古時這裏曾建有“文昌書院”,相傳宋代大儒朱熹、民族英雄文天祥曾來此講學。更奇的是,塔的右前方一麵平整延展的天然長方形巨石像極了古時朝廷發布科舉成績的皇榜,上麵刻有後世書家題寫的“書岩天榜”四個大字,榜石附近亦有許多名家的題刻石碑。而塔的左前方,俯臨湘江的高崖上,一座正方形的巨石中央天然凹陷成一個規則的方形大坑,像極了一尊巨大的硯台,上麵有後世加刻的“不磨硯”三字。故而,這裏一直被當地人視為文氣旺盛的聖地,有著鬼斧神工天然形成的“文房四寶”——湘江為墨,巨石為硯,高塔為筆,崖榜為紙;世代不竭地書寫經天緯地的大文章。祁陽籍的著名文人們,也譽寫了許多詩詞文章,對文昌塔進行謳歌讚美,其中不乏佳作,為湖湘文化增添奇葩。
祁陽文昌塔自建成以來,成為當地文人崇敬喜愛、聚會登覽的勝地,祁陽崇文興教的風氣很盛,英才輩出,科舉時代,全縣進士及第就多達142人。建塔以來,先後出現過明戶部尚書陳薦、清軍機大臣陳大受、抗法名將歐陽利見等著名人物。現代以來,這裏又湧現了中?共傑出領導人陶鑄以及劉金軒、周玉成將軍等一代名人。
祁陽文昌塔,立於湘江之畔,慣看江潮浪急,曆經風雲變幻,引領風騷數百年,是祁永文化實實在在的象征。
附:李麟書《金縷曲登祁陽文昌塔》“一塔臨江起。正暮色、蒼茫大地,煙籠寒水。隱約摩崖千疊碧,幾樹丹楓霞綺。更數點、昏鴉天際。嘹嚦征鴻聲陣陣,背西風、細數歸蓬艤。漸皓月,明芳芷。登臨我自情無已。向往昔、高陽舊隸,隻今何似?不勝窮荒遷謫恨,泣盡湘娥山鬼。知誰是、中州豪傑?假我五湖舟一葉,釣鮮鱗、浩渺煙波裏。天下事,隻應你。”
朱磊《登文昌塔題壁》“束發蕭蕭對荊湘,銅鸞鐵柱傲風霜。千載煙霞洗夢筆,萬樹晴嵐繞帝鄉。星閣湧雪山河在,書崖照海日月長。壁下元龍噓紫氣,一洗乾坤拯洪荒。”
(第七十三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