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村紀事
第一百零五章老屋記
我老家在大雲鄉高橋村,在白河邊有座古老的石橋叫高橋。我家的那個院子叫老屋塘,現在卻看不見一座老屋了。
去年,我家建了新房子,鋼筋混泥土兩層建築的小洋樓。我家是最後一戶改建新房的,此後老屋塘的名字就有點名不副實了。
老屋的樣子也在記憶中越來越淡了!我想把它寫下來,一則是藉以懷念我兒時生活的地方,另一則是想讓我的孩子也記得那個地方。
我家的老屋是祖上留下來的,土磚黑瓦房。老屋的建築布局有點像毛澤東故居。房子麵東背西,呈門字形展開。前麵是一個大坪,大坪正前方是一口蓮塘,麵積大概二三畝吧,緊挨著蓮塘是一片稻田,再過去就有一條小河,不寬,卻是湘江的一個小支流,人們叫它白河。白河和蓮塘其實是相通的,這有點像長江與洞庭湖,在一定程度上,蓮塘還起著蓄水的作用,一到幹旱季節,人們就把石堰堵起來,以抬高水位,可以灌溉白河沿岸上萬畝良田。
房子後麵是一座小山,叫石子嶺,沒有多少樹,隻在屋後的坡坎上,有一些荊棘灌木、竹子和馬尾鬆,像一道長長的屏風,為老屋遮風擋曬。兩側是自留地,可以種些瓜果蔬菜,方便生活,還可建茅廁和豬圈。
老屋正中間是一個大廳,我們叫正堂屋,裏麵不住人,大凡紅白喜事都在這裏辦;兩側廂房,是各家各戶住的地方。
老屋住了四戶人家。父親年紀最大,當年因家庭成分不好沒有讀書的機會,所以在家務農;叔叔也沒讀過多少書,是個樂器吹打手,大凡紅白喜事給人家搞吹打。我的祖父有八個兄弟,但我隻見到過我爺爺。其他的幾個早就死於那個年代的亂☆世中。我爺爺人們叫他“八閻王”,也就是說他命硬。爺爺當過兵,不過不是解放軍,他當的是國@民@黨桂係兵。還有兩戶人家是爺爺兩個兄長的後人,其中一人瞎了一隻眼,搞了個豆腐作坊。水豆腐和油豆腐是我兒時最好的菜肴。另一戶人家是衡陽某礦廠的工人,進了城後就很少回家,逢年過節還是回來住一小段時間。
老屋是一個整體,四戶人家算是同住一個屋簷之下,印象中的老屋有歡樂也有不快,有和諧也有噪音。什麼都會在所難免,生活中能沒有些磕磕碰碰?小的時候,母親曾經跟嬸嬸吵得厲害,有好長一段時間兩人不往來。也許就是為了一隻雞進錯了雞籠或母雞把蛋下到對方家。
老屋給我的快樂是在童年裏,那個時候沒有電視,有一段時間甚至連電也沒有,可大家一樣過得開開心心。我最喜歡的事是夏日裏在大坪前的蓮塘裏捉魚了,因為抗旱,蓄的水差不多抽幹了,蓮塘幾乎見了底,捉魚如甕中捉鱉,一小半天能捉一麵盆魚蝦。盡管蓮塘的的荷葉長得密密麻麻,人行其中得小心它的刺,可我們從來都不在乎,哪怕身上被劃得傷痕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