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村紀事
第一百零七章喜鵲與烏鴉
除了麻雀和燕子,喜鵲和烏鴉就是湘南一帶最常見的鳥兒了。也許是文化曆史或個人的愛好等各種的原因,很多人喜歡喜鵲討厭烏鴉。人們討厭進而憎恨烏鴉的叫聲,總迫切希望最好讓那該死的鳥兒閉嘴,因此可憐的烏鴉它就連鳴不平的機會都沒了。
喜鵲叫聲婉轉,人們愛聽,在中國民間將喜鵲作為吉祥的象征。
傳說喜鵲原是天宮的仙鳥,叫鵲兒。每年農曆七月初七,牛郎織女過天河相會,便是鵲兒們搭的橋,俗稱“鵲橋會”。這個美麗的傳說及畫鵲兆喜的風俗在民間都頗為流行。人們把喜鵲作為“吉祥”的象征,早上起來,誰要是推開門能聽到幾聲喜鵲的叫,會感到將有好事臨門,出門辦事也會很順利。
傳說有一年,牛郎對織女說,玉帝派金牛星下凡,給人間撒了些草籽,大地處處綠茵,隻是缺少花木,人間還不是很美。這話被鵲兒們聽到,就把這件事轉告了王母娘娘。王母娘娘聽了鵲兒們的請求,心想,玉帝派金牛星給人間撒草籽,落了個好名聲,我何不讓百花仙子給人間送些花籽,借此名垂千古呢?可王母舍不得冬梅,再三叮囑百花仙子:百花齊撒,獨留梅花!從那時起,人間大地從春到秋,百花盛開,惟獨冬天沒有花。鵲兒們議論後,偷了一株梅樹苗,又派一隻鵲兒銜到人間,大地上就有了梅花。因時值臘月花開,所以人們稱它“冬梅”或“臘梅”。王母發現此事,下令綁了送梅的鵲兒的雙腿,並把它關進籠裏禁了起來。從此,鵲兒也就練成了蹦蹦跳跳的本領。後來,專管天宮鳥類的三足鳥得知此事,很同情這隻鵲兒,冒險打開籠子放了它。這隻鵲兒飛到人間,看到梅花吐豔,就在梅枝之間跳來蹦去,還“喳喳喳”叫個不停,稱曰:“喜上眉梢”。
這株梅花樹栽在一個富人的花園裏,這家小姐恰逢出嫁日,按當地風俗,姑娘正在繡樓上“哭嫁”。忽然,鵲兒的陣陣叫聲從窗口飛了進來。姑娘聽了不知是何聲音,走到窗口向花園望去。她看到梅枝上有隻從未見過的鳥兒,羽毛美麗,叫聲悅耳,蹦跳輕盈。姑娘一時高興,取來剪刀和紅紙,照著鵲兒和梅花的樣子,很快便剪成了一幅窗花。這時,家人來催姑娘快上轎。姑娘拿著剛剪好的窗花,自言自語道:“這是什麼鳥……?”快嘴的丫環忙說:“今日大喜,姑娘逢喜事,就叫它喜鵲吧!”姑娘上了轎,到了婆婆家,她剪的窗花也隨同嫁妝抬了過來。男家開染坊,家主見新媳婦的這幅“喜鵲登梅”的窗花剪的很好,就照著畫了,又加了一隻喜鵲,寓意成雙成對,雙喜臨門。畫好後,以鏤空手法陰刻在硬板紙上,把白布放在硬板紙下,用豆漿麵往上麵一刷,把布放在染鍋裏一煮,將麵漿洗去晾幹。從此以後,便有了藍底白花的“喜鵲登梅”的印花布。
與喜鵲相對的是烏鴉,俗稱“老鴰”、“老鴉”。全身或大部分羽毛為烏黑色,故名。
烏鴉叫凶是中國民間最流行的動物禁忌。俗信以為烏鴉是凶鳥,遇之不祥;如當頭鳴叫,更是災禍發生的預兆。諺雲“烏鴉頭上過,無災必有禍”,“老鴉叫,禍事到”等,均是此類觀念的反映。為禳解烏鴉報凶,民間還有各種專用法術,如遇當頭聒噪,則蹬足痛罵,旋吐唾沫一口;或默誦“乾元亨利貞”五字真言七遍,等等。據說道士能養烏鴉,這是武當山的真武大帝開創的。
相傳春秋時期,魯國有個能聽懂鳥語的人,名叫公冶長,貧而閑居,無以給食。某天有老鴉飛臨他家,叫道:“公冶長,公冶長,南山有隻大綿羊,你吃肉,我吃腸,留下骨頭熬高湯。”公冶長聽後尋到南山裏,果得一隻無主的大綿羊,食之有餘。後失主追蹤而至,發現了公冶長正在用羊骨熬湯,就誣公冶長偷羊,訟之魯君。魯君不信鳥語,遂將公冶長逮捕入獄(明田藝衡《留青日劄》卷三一)。公冶長因此蒙受不白之冤。人們為他鳴報不平,認為那隻老鴉為公冶長招來了災禍。從此,烏鴉就被視為招災引禍的不祥之鳥。
據說,烏鴉是不祥之鳥的觀念,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初民在探索宇宙萬物奧秘的過程中,企圖借助想像中的力量改造惡劣的生存環境,於是誕生了解釋自然、征服自然的神話。烏鴉是不祥之鳥的原始信息,其實就包孕在這種出於玄想的神話之中。在中國神話係統中,曾經有過一個“十日並出”的酷熱時代,當時“焦禾稼,殺草木”(《山海經?海外西經》),人類生存受到嚴重威脅,於是“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烏皆死,墮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楚辭?天問》)。人們因此確立了日載於烏、日中有烏的認識,也產生了烏鴉為害人間的意識——“十日並出”的責任在於載負太陽運行的烏鴉不守輪流飛行的規則,一起跑了出來。“留其一日”的載負者,是給人類帶來溫暖與光明的“金烏”;它的降落世間的同類,則是禍害人間的罪魁。人類跨進文明時代後,這種認識依然隨著上古神話的代代流傳而保留下來,並沉澱為烏鴉是不祥之鳥的俗信。《詩經?邶風?北風》曰:“莫赤?匪狐,莫黑匪烏。”可見在西周、春秋時期人們的心目中,烏鴉已被鑄成醜惡的象征。後世常有把鴉鳴與“天火燒”聯係起來的迷信,從中也依稀可尋“馱日之烏”神話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