嚐新的來曆
嚐新又稱嚐新節,俗稱"吃新節",是湘、黔、桂等稻文化地區的傳統節日。時間是每年農曆七月初七,也有夏曆六七月間新穀登場時擇日舉行。節前,主婦們到田間摘新穀,舂出白米,第二天早晨蒸好噴香新米飯,煮好魚肉帶著兒童來到田間祭祀,然後全家聚餐,以此預祝五穀豐登。後來簡化,在家祭祀。在中國不僅是漢族還有仡佬族、苗族、布依族、白族、壯族等十餘個民族有嚐新節這個傳統節日。
彝族嚐新節的傳說:在遠古時代,洪水漫天,泛濫成災,人世間生靈塗炭,萬物絕種。一對叫阿篤兄妹帶著自家的小狗和一隻公雞,在洪水淹天時躲到葫蘆裏漂流,曆盡艱辛,最後漂泊到波羅海邊的柳樹灣。到洪水退去,兄妹藏身的葫蘆掛在了柳樹上,當五更雞鳴犬吠天破曉的時候,從天邊飛來了一隻神鷹,啄通葫蘆,阿篤兄妹得以生還。從此人世得以延續。脫險後的阿篤兄妹驚喜地發現,在狗尾巴的絨毛上還粘著幾粒穀子,原來是洪水到來之前,狗曾經爬到穀堆上粘的。由於狗的功勞,世上的稻穀糧種沒有因洪水淹天而絕種,人的生計得以延續。從此,彝族視狗為福祿的化身,救命的夥伴。平日裏悉心喂養,出門勞作牧耕形影相伴,而且忌食狗肉。每當年節或重大喜慶節日,都要先喂飽狗,然後人才能用餐。在家裏,彝族對打鳴報曉的公雞也是十分珍愛的,隻要是喜慶節日或上山狩獵,都要先看雞卦預測吉凶方才出行。他們認為雞知晨懂時,能先知先覺,有預測未來吉凶福禍的本能。
佘族的傳說:在佘族的祭祀活動中,最具人類學意義的應該是嚐新節了,因為它涉及到稻種起源的神話傳說。在這傳說中,稻米原為天庭的珍珠米,佘族始祖盤瓠不忍看著子民以百草果腹,就從天庭上偷回稻穀。不料他的行為被玉帝知曉,就派天兵天將追殺。盤瓠與之力戰,最後被打落潮州鳳凰山的山崖,跌死在一株大樹丫上,稻穀也撒了。這時有麻雀飛到樹上銜走了稻穀,但麻雀不小心將稻穀掉在岩縫裏。又有水蛭爬進岩縫,用身上的黏液粘住稻種,最終將稻種帶給了人間。眼看著田裏的稻穀變黃成熟,盤瓠之妻三公主發話了:“這稻種是先王舍命換來的,新米應該讓他先品嚐!”從此佘族就有了嚐新節習俗,在收獲稻穀後會將第一碗米飯獻祭給先祖盤瓠品嚐,而麻雀和水蛭因為有功於人類也得到了一些特殊的優待。
最初接觸這些神話傳說時並不太留意,後來在《呂氏春秋》中讀到“天子乃以犬嚐稻”的記載,發現這是遠古孟秋之月一種重要的祭神酬報儀式。今天人們或許已忘記了狗與稻之間有何聯係,但是“以犬嚐稻”的儀式仍然保留下來。在很多地方,人們總是先以新米飯祭神祀祖,再盛給狗吃,然後全家人才聚餐。嚐新節及其傳說,揭示了華夏長江流域是最古老的稻作民族。從河姆渡及淮河流域等文化遺址的發掘情況來看,中國作為水稻的原產地至少具有八千年的曆史。在這曆史長河中創造了輝煌的稻文化,構成了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一文化的最初創造者與很可能是佘族族源的東夷民族有著極大的關係。
我的少年時代,正是人民公社化的鼎盛時代。那時候,社員以生產隊為單位出集體工計工分,再以工分的多少來分配基本口糧。我家是半邊戶,隻有母親出工且按半勞力計七分五厘(男勞力是全勞力計十分),掙的工分自然少,分到的糧食也自然比全勞力家的少得多。好些時侯,我家分得的糧食少得連石頭菩薩看到也要流淚——全家六口人竟然與比兩個光棍全勞力分得的還要少百十來斤!盡管如此,每年吃新糧的時候,母親也要托人去食品站稱一兩斤豬肉回家舉辦嚐新的儀式。
嚐新的儀式多半是在中餐進行。
母親把豬肉切片用青椒炒好,盛做兩碗,加炒兩個蔬菜,與添上兩碗新鮮早稻米飯一齊擺在桌上,毎碗飯旁放著一雙筷子。一切準備就緒,母親便懷著敬仰虔誠的心情說:“天老爺,土地神,今天我家開始嚐新了,敬請兩老動筷先嚐。沒有你們就沒有風調雨順,也沒五穀豐登。祈求你們年年都保佑我們這些靠天吃飯、在土裏刨食的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