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國家大劇院
奇跡概覽
中國國家大劇院位於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西,人民大會堂西側,西長安街以南。整個歌劇院包括由主體建築、南北兩側的水下長廊、地下停車場、人工湖和綠地組成,總占地麵積11.89萬平方米,總建築麵積約21.75萬平方米。它從外觀上看是一個半橢圓形的球殼體,球體表麵由具有柔和色調和光澤的鈦金屬和白玻璃覆蓋。球體周圍是麵積達3.55萬平方米的人工湖和大片綠色植被組成的文化休閑廣場。整個球體“漂浮”於人造水麵之上,行人需從一條80米長的水下通道進入演出大廳。被稱為“水上明珠”的大劇院造型新穎、構思獨特,是傳統與現代、浪漫與現實的結合,和周圍的環境一同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融的理念。
⊙奇跡探秘:
1.這個造型獨特的國家大劇院的設計師是誰?
國家大劇院由法國建築師保羅·安德魯主持設計,設計方為法國巴黎機場公司。
保羅·安德魯,1938年出生於法國波爾多市附近的岡戴昂,1961年畢業於法國高等工科學校。又先後在法國首屈一指的專業學院(巴黎國立綜合工科學校、道路橋梁學院和巴黎國立美術學院)學習,於 30歲時獲得國家建築師文憑,並成為巴黎機場公司的首席建築師。
1999年,安德魯領導的巴黎機場公司與清華大學合作,經過兩輪競賽,三次修改,在36個設計單位的69個方案中奪標。同年7月,獲選為最終的建設方案。對於國家大劇院,安德魯形容說:“中國國家大劇院要表達的就是內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寧靜籠罩下的內部生機。一個簡單的‘雞蛋殼’,裏麵孕育著生命。這就是我的設計靈魂:外殼、生命和開放。”
走近奇跡
早在1958年,毛主席、黨中央就決定為迎接建國十周年大慶,在北京建一批大型公共建築,其中就包括國家大劇院。當時,周恩來總理親自確定了建設地點,也審定了設計方案。但最後因財政原因沒有實施。直到1998年4月,國務院批準國家大劇院工程立項建設,經過幾年的評估和準備,2001年12月13日,國家大劇院開始建造,總投資額31億人民幣,曆時6年,於2007年9月建成了如今的中國國家大劇院。
大劇院是東西軸長為212.20米,南北軸長為143.64米,上下高約50米,周長達600餘米的橢圓球體,而且球體埋在地下的最深部分達到32.5米。球體表麵由18398塊鈦金屬板和1226塊超白玻璃巧妙拚接,營造出舞台帷幕徐徐拉開的視覺效果。
大劇院內部由3個專業劇場、1個小劇場、公共大廳和配套用房組成。公共大廳的地板由20多種名貴石材鋪成,天花板由名貴木材拚貼在一起,形成一片片“桅帆”的樣子。整個大劇院的牆麵,用絲綢鋪設的麵積就達到4000平方米。
三個專業劇場分別是:歌劇院、音樂廳和戲劇場。它們既相對獨立又可以通過空中走廊相互連通。其中,歌劇院是大劇院內最宏偉的建築,以華麗輝煌的金色為主色調,具有推、拉、升、降、轉多種功能的先進舞台。而且,多邊形的牆麵上安裝了弧形金屬網,使演出時的混響時間達到1.6秒,做到了建築聲學和劇場美學的完美結合。整個歌劇院設有一層池座和三層樓座,共2398個觀眾席,主要上演歌劇、舞劇等、芭蕾舞及大型文藝演出。
音樂廳位於歌劇院東側,以演出大型交響樂、民族樂為主,兼顧其它形式的音樂演出。音樂廳的觀眾席圍繞在舞台四周,設有池座一層和樓座二層,共2019個席位。音樂廳的演奏台設在觀眾廳一側,演奏台寬24米、深15米,可以容120人在此演奏。安放於音樂廳的管風琴由德國管風琴製造世家約翰尼斯·克萊斯製造,這架管風琴能滿足各種不同流派作品演出的需要。
戲劇場是國家大劇院最具民族特色的劇場,主要供戲劇、話劇及民族歌舞使用。觀眾廳設有池座一層和樓座三層,共1035個觀眾席。該戲劇場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戲劇舞台,有主舞台、左右輔助舞台和後舞台。其中,主舞台變化形式多樣,特別是“鼓筒式”轉台,由13個升降塊和2個升降台組成,既可整體升降又可分別單獨升降。這種鼓筒式轉台在世界上是唯一的,可以達到一邊升降一邊旋轉的舞台效果。
除此之外,大劇院內設有齊全的劇院配套設施,包括化妝間、練琴房、排練廳、指揮休息間、演員休息廳、演員候場區、換裝間、道具間、繪景間、貴賓廳、禮儀大廳等。不僅如此,在國家大劇院內還設有展廳、圖書資料中心、新聞發布廳、天台活動區、紀念品店、咖啡廳等活動區域。因此,國家大劇院不但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感受藝術的空間,也成為國內較高級別藝術交流的中心場所。
⊙奇跡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