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長江三峽
奇跡概覽
長江三峽位於中國重慶市和湖北省境內的長江幹流上,西起重慶市 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迄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關,跨奉節、巫山、巴東、秭歸、宜昌五個縣市,全長204千米。它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三個峽穀組成,兩岸高山對峙,崖壁陡峭,山峰一般高出江麵1000-1500米,最窄處不足百米,自古就有“瞿塘雄,巫峽秀,西陵險”的說法。
長江三峽流域是中國古文化--大溪文化的發源地,不僅名勝古跡眾多,而且曆代詩人如李白、白居易、歐陽修、蘇軾、陸遊等詩聖文豪都在這裏留下了許多千古傳頌的詩章。不僅如此,三峽的峽穀深處曾是三國古戰場。因此,長江三峽將自然風光、曆史文化、古代遺跡融於一體,從而展現出中華民族的自然與文明。
奇境珍藏
【瞿塘峽】
三峽的第一個峽叫“瞿塘峽”,又叫夔峽。長江水流到這裏時驟然變狹,最窄的地方隻有100多米。瞿塘峽全長隻有8千米,但是這8千米是三峽最險峻的地方,兩岸峭崖壁立,江水以每秒8米的最大流速向下傾瀉,如奔騰的駿馬,如咆哮的雄獅。在瞿塘峽穀裏航行,峭壁參天,江濤拍岸,使人驚心動魄。峽口又稱“夔門”,自古有“夔門天下雄”之說,意思是說,天下最雄偉的地方莫過於夔門了。宋代詩人蘇東坡曾這樣描寫:“舟行瞿塘口,兩耳風鳴號,扁舟落中流,活如一葉飄。”
瞿塘峽中風光名勝比比皆是,如孟良梯與倒吊和尚、盔甲洞、犀年望月、風箱峽等。瞿塘峽在三峽中雖然最短,卻是一幅神奇的自然畫卷走廊。
⊙尋幽探秘:
1. 瞿塘峽中的“孟良梯與倒吊和尚”是指什麼風光?
在瞿塘峽的一段岩壁上,有人工造成的“之”字形石孔。石孔約7-8寸見方,深約1尺,孔間距離約1米。這些石孔一個接著一個,如同階梯,又相傳這些石孔是北宋愛國名將楊繼業的部將孟良鑿成的,於是,被稱為“孟良梯”。
有趣的是,在孟良梯與鳳凰泉之間有一個怪石,形狀像一個光頭和尚被吊在崖上,人形上還露出一個肚臍眼,生長著一蓬草,人們叫它“倒吊和尚”。
【巫峽】
巫峽自巫山縣城東大寧河起,至巴東縣官渡口止,全長46千米,有“大峽”之稱,以“幽深秀麗”著稱於天下。巫峽分為東、西兩段,西段由金盔銀甲峽、箭穿峽組成,東段由鐵棺峽、門扇峽組成。它是三峽最連貫、最整齊的峽穀。
巫峽的兩岸群峰中以“十二峰”為奇,它們各具特色,尤以神女峰最為纖麗奇俏。同時,巫峽名勝古跡眾多,有陸遊古洞、大禹授書台、神女廟遺址、孔明石碑以及懸崖絕壁上的夔巫棧道及“楚蜀鴻溝”題刻。
峽江兩岸的青山連綿,群峰如屏,當船隻行駛在峽中,會感受到時而大山當前,時而峰回路轉,宛如一條迂回曲折的畫廊。而且巫峽穀深狹長,日照時短,峽中濕氣蒸鬱不散,容易成雲致霧,雲霧嫋繞,在陽光的照耀下形成巫峽佛光,因而古人留下了“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千古絕唱。
【西陵峽】
西陵峽得名於宜昌市南津關口的西陵山。它是三峽中最長的一個峽,東起宜昌南津關,西至秭歸香溪河口。峽穀內兩岸怪石嶙峋、險崖峭立、灘多流急,以“險”、“奇”著稱於世。
西陵峽中有“三灘”(泄灘、青灘、崆嶺灘)、“四峽”(燈影峽、黃牛峽、牛肝馬肺峽和兵書寶劍峽)。整個峽區都是高山、峽穀、險灘、暗礁。峽中有峽、灘中有灘,大灘含小灘。自古,三峽船夫世代在此與險灘激流對弈,這一帶一度成為觸礁沉船事故的高發地。
青灘北岸有一座“白骨塔”,以堆積死難船工的屍骨而得名。解放後,這些險灘經過整治,數千噸的輪船都可以安穩地通過,曾經的險灘已經成了曆史遺跡。在長江三峽工程修建以後,西陵峽是長江三峽中唯一還保持原始風貌的峽穀。
典故傳說
【劉備托孤】
瞿塘峽的白帝城,是三國時代“劉備托孤”的地方。相傳,劉備不聽諸葛亮的勸告,親自率兵征伐東吳,為義弟關羽、張飛報仇,不料被東吳大將陸遜殺得大敗而回。劉備退到白帝城,沒有臉麵回成都見自己的群臣,於是,就在白帝城修了永安宮,暫時駐紮下來,不久鬱悒而終。臨死前,他把諸葛亮召來,托他扶助兒子劉禪料理國事。
劉備“托孤白帝城”的故事流傳了下來,瞿塘峽也成了曆代文人喜歡遊曆的地方,李白、杜甫、劉禹錫等著名詩人,都在這裏留下了詩篇。
知識百科
【長江三峽工程】
三峽工程全稱為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工程建築由三峽大壩、水電站廠房和通航建築物三大部分組成。三峽大壩壩頂總長3035米,壩高185米。水電站左岸設14台、右岸12台、共裝機26台、前排容量為70萬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為1820萬千瓦時,年發電量847億千瓦時。通航建築物位於左岸,永久通航建築物包括一座永久性通航船閘和一架升船機。整個三峽工程自1992年開始,分三個階段,曆時17年完成。
2.雲南石林
奇跡概覽
雲南石林位於雲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縣,距昆明市約80千米,它是2.7億年前中華大地上崛起的石頭“森林”,“森林”中怪石林立,姿態各異,經過長年的風雨侵蝕,形成了集奇石、瀑布、湖泊、溶洞、峰叢和丘陵於一身的千姿百態的石林,是世界上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被譽為“上帝的盆景”、“大自然的雕塑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