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乾隆後期,各地社會矛盾激化。乾隆帝驕奢揮霍以及晚年的殆政和昏聵對時局產生了惡劣的影響。官僚、地主、富商大肆兼並土地。人口激增,耕地不足,導致糧價猛漲,饑民日眾。加之統治階級腐化奢侈,貪官汙吏橫行,百姓的不滿和反抗情緒日增,白蓮教接近下層人民,其教規教義與民意相合,因此逐漸發展壯大,並醞釀舉行起義,反抗腐敗的朝廷。
嘉慶元年三月,襄陽夾河州鄉下的一座草屋內,聚集了八名好漢,這八人年紀不甚相等,有兩人年長者在五旬左右,有五人年紀看起來不相上下,都在四旬左右,內中卻有一個少年,年紀不過二十歲,隻見這幾個穿衣打扮都不華麗,倒有幾分莊稼漢和遊俠的形象,胸前都一色地佩戴一朵白蓮花,而手中兵器卻是五花八門。他們似要商議大事,因而個個臉現焦急神色,行動小心翼翼,談話更不敢高聲。此時門外傳來了一陣悉悉祟祟的腳步聲,於是各人都分散在草屋四麵內壁,緊緊拽住手中兵刃有所準備。聽來人腳步聲,眾人均知其武功不低,但凡內功深厚者,總是步履穩健,身心懸浮,行走如飛,眼觀四麵,耳聽八方。那人漸漸走近木屋,眾人心裏突突亂跳,不知此人是獨自前來,還是帶了幫手,在外麵設好了埋伏,誰也沒有把握是他對手。
當下不及細想,隻聽得幾聲敲門聲,內中的少年便走到門邊將要開門。隻見少年口中念一句“心膽一片赤和白”,門外應了聲“花開兩朵並蒂蓮”,於是少年立即開門將他迎入門內,那大漢一進門,便滿臉堆笑拍了拍少年厚實的肩膀,道:“王兄弟,你忒也小心了,不過眼下風聲正緊,多個心眼也好。”那少年道:“劉左使,教中眾兄弟都安頓好了麼?”大漢道:“我叫他們都暫且隱蔽,今天請眾位兄弟來,是有一件大事要商議。”當下九人圍坐在一張木桌邊。你道這九人是誰?原來都是白蓮教中骨幹人物。剛才開門的少年正是白蓮教坎使王聰兒,使的是雙刀,號稱“鐵臂猿猴”,進門的大漢是白蓮教傳教左使劉之協,使的是兩個鐵膽,號稱“鐵膽神通”,其餘七人,兩個年紀稍長者分別是乾使姚之富,使的是一根鐵拐,號稱“雪冷雕翔”,兌使徐天德,使的是一把銅鉞,號稱“八麵玲瓏”,另五人是坤使冷天祿,使的是一根狼牙棒,號稱“沙漠之狐”,離使王三槐,使的是一枝紫檀木判官筆一部雲杉木算盤,號稱“黃鶴翎”,巽使高天升,使的是雙槍,人稱“老董平”,震使李全,使的是一條軟鞭,隻因常將軟鞭係在腰間,因此人稱“鐵皮帶”,艮使何清風,使的是一雙鐵圈,又見其人微微駝背,人送外號“鐵背弓”。當下九人在草屋內一陣嘰嘰咕咕商議已定,卻原來是決定於三月十日各地同時起義。
本來諸事準備已畢,隻等約定日期一到,各分壇即舉事。可是三月不到,正月間清廷官兵紛紛出動,在襄陽荊州等地大肆追捕白蓮教眾,搗毀分壇,襄陽總壇劉左使、幾位護教使以及教徒們各分一部,從四麵突圍。
筆者有必要交代一下當時的社會背景,對曆史不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將下麵五段文字略過不讀。
乾隆三十九年,教主樊明德在河南向教眾提出新的教義教規。其教義曰:古往今來,芸芸眾生。相生相克,相輔相成。冬去春來,四季輪回,日落月升,朝夕罔替。一日之計,一年之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民勤物豐,民殆物闕。天地生萬物,萬物養生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古之賢明,內聖外王,萬眾安樂,四海承平。兵戈不起,馬畜南山。民以食為天,政情問於野。觀今之世,朝政廢弛,窮奢極欲,汙吏橫行。富者田連阡陌,窮者無立椎之地。饑民露天,流民成盜。黃天將死,蒼天將生。彌勒轉世,當輔牛八(牛八即朱字拆寫,暗指明朝後裔)。末劫年,換乾坤,換世界。其教規曰:一、民眾入教由各分壇壇主或幫辦引薦,由分壇幾位當家人定奪入教,入其教則可免一切水火刀兵災厄。二、入教後,教中所獲資財,悉以均分。凡習教之人,穿衣吃飯,不分爾我。有患相救,有難相死,不持一錢可周行天下。三、凡我教眾,當存俠士之心,扶危濟困。教規賞善罰惡:擅殺無辜者,罰,鋤強扶弱者,賞;淫人妻女者,罰,仗義疏財者,賞;忘義背盟者,罰,衷心護教者,賞;不尊號令者,罰,有立大功者,賞。(按:白蓮教也叫“白蓮社”,是南宋出現的民間秘密宗教組織,經元代逐漸流行,到清代進入鼎盛時期。白蓮教倡導互助,其教義十分淺顯、具體、現實,農民常借它號召起義。)
乾隆五十八年,皇帝發布聖諭,令軍士傳諭各省府縣衙門,教城中四處張貼告示“方今天下太平,天子聖明,四方沐浴聖恩,然少數臣民不服教化,相聚為盜,假以白蓮邪教之名,破壞法製,滋亂擾民,著令各府縣衙門全力剿捕,私民若有不報者,以罪罰,敢有抗旨不尊者,殺無赦,務必全教拿獲,毋使一人漏網”。於是各處府縣衙門紛紛派出官兵捕快人等,凡是白蓮教人悉以盡拿,即使與白蓮教人稍有關聯的也不放過。當下傳教使劉鬆、劉之協、宋之清在湖北、四川、安徽等地傳教時相繼被捕,手下教眾被捕者以數萬計,尤以川、鄂、陝、甘、豫五省勢頭最盛,不久傳出教主樊明德在河南遇難的消息,南陽分壇一並被清廷摧毀。白蓮教眾人一麵被清廷催逼不過,紛紛暫時歸隱躲避風頭,一麵因教主和傳教使被捕群龍無首而焦急,個個束手無策,隻得各歸本部暫時停止一切教中活動,待風聲過後徐圖商議個計較。幸得傳教使劉之協在押解赴京途中打傷押司趁機逃走,重歸襄陽總壇,群雄遂以劉為代教主,日後可正式再推選。劉之協一麵傳令教各分壇壇主嚴守本壇,部下暫時不可隨意活動,一麵召集八位護教使商議舉兵起義之事。
在清廷嚴厲打擊下,起義提前進行了。教徒張漢朝逃往黃龍,與身邊眾兄弟舉事,殺死當地鄉紳,收編當地鄉勇、團練,占領當陽城。乾使姚之富、坎使王聰兒逃往夾河州,率手下教眾攻打保康城,以為落腳之地。鄧州分壇壇主高均德率部下起義於高家灣,因鄧州府衙加強戒備,久攻不克,起義軍不敵,於是南撤。此時乾坎二使部與張漢朝部回守襄陽,一月有餘,此三軍彙聚於襄陽呂堰、雙溝地區,人眾十萬,豎起四麵大旗,每旗上書四字曰“朝政不明”“民不聊生”“官逼民反”“順天倡義”,所有起義隊伍,不論男女悉以白布纏頭做記認,時人號稱“白巾軍”,其餘義軍都做效仿。時勢緊急,長陽分壇壇主林之華、長樂分壇壇主覃加耀、枝江分壇壇主聶傑人、宜都分壇壇主張正謨接踵而起,各地散兵遊勇,如當陽、來風、竹山、孝感等地也紛紛響應。一時間大有天下大亂、改朝換代之勢,朝廷六部炸開了鍋,嘉慶皇帝焦頭爛額,緊急軍情從各地不斷傳來。
其時乾隆早已退位,當朝皇帝正是年滿三十六歲的嘉慶帝,可實際朝政仍由太上皇在**掌握。乾隆急調陝西、廣西、山東清兵七千人,會同湖北、四川清軍共萬餘人,由都統永保、湖廣總督畢沅指揮,著湖北巡撫惠齡、四川總督英善、河南巡撫景安、陝西總督宜綿共同剿滅叛軍,實行分區圍攻。各地白巾軍白巾軍修築寨壘,據險防守,清軍兵少分散,進攻多受挫。隨後清廷增調直隸、山東、山西兵各兩千,京師護衛營、火器營兵六千來援,命永保統一指揮各軍。正當清軍戰襄陽時,兌使徐天德率眾數千,於九月十五日起義於亭子浦,坤使冷天祿、離使王三槐起義於蓮池溝,四川巴州分壇壇主羅其清、通江分壇壇主冉文儔、甘肅隴南分壇壇主馬學理,陝西安康分壇壇主樊人傑、河南泌陽分壇壇主舒嘯、唐河分壇壇主王侃、桐柏分壇壇主陳影等先後響應,一時間,共有義軍十餘支,各有眾數千,獨以襄陽白巾軍人數最多,實力最強,概以白巾裹首,分據山區險要,築壘防守。四川總督英善著成都將軍勒禮善率兵進擊東鄉,在娘娘廟老營灣兩次受挫被殲數千,白巾軍遍布川東川北。此後清廷出動二十萬大軍,分三路進擊,襄陽白巾軍被圍攻,損失巨大。傳教左使劉之協遂改據守寨壘硬拚戰法為流動遊擊戰法,分三路經河南、陝西轉移四川。沿途不迎戰,不走平原,唯數百為群,忽分忽合,忽南忽北,伺機以伏擊、突襲破清軍。行軍途中秦嶺大批流民加入義軍隊伍,於六月二十三日到達東鄉,至此襄陽白巾軍、四川白巾軍會師,以渝州城為總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