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知識,從時間軸來講,都是人類創造、批判繼承與不斷修正、創新的結果;從空間軸來看,就是不同民族創造、相互借鑒與改造融合的產物。對人類而言,有一部分知識是跨越時空經得起時間與實踐檢驗的知識,叫真理性知識;有一部分是隨著科學的發展和時代的變化,需要對自然界與人類社會原有認識或深化或重新約定之後形成的知識,可以分為前真理性知識和人文自適應性知識。前真理性知識屬於不斷向真理邁進的知識,跟隨科學探索發現的步伐不斷深化;人文自適應性知識屬於不斷滿足人類自身身心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知識,跟隨時代前進的腳步不斷創新。
修辭學科的知識具有人文約定性,從亞裏士多德的《修辭學》適應古希臘當時論辯、演講的需要,到中國的“修辭立其誠”約束“假物取類,言曲旨遠”式的言語修飾以及劉勰《文心雕龍》指導文章寫作與鑒賞,無論是相對係統的論述還是散金碎銀般的論點,都是適應特定時代言語行為指導的特定需求。從廣義修辭(譚學純、朱玲,2001)的角度看,漢語修辭理論與中國古代文藝理論不少是趨同的,換句話說,就是二者享有相同的理論資源,如:
《尚書》 詩言誌
《易傳》修辭立其誠
《論語》文質彬彬
《道德經》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
《孟子》以意逆誌 知人論世
陸機因宜適變
沈約四聲八病
劉勰為情造文
韓愈氣盛言宜 陳言務去
司空圖韻外之致 味外之旨
蘇軾辭達
歐陽修簡而有法
嚴羽以禪喻詩
黃庭堅奪胎換骨
陸遊工夫在詩外
胡應麟體格聲調 興象風神
公安派獨抒性靈
袁枚以口語入詩
黃遵憲我手寫吾口
但是,隨著科學的發展,學科的細化,修辭學發展出了自己的知識係統。這些修辭知識包括修辭理論知識、修辭史知識、遣詞造句知識、辭格、辭趣、語體知識等,其中以辭格最為完備。這些知識是修辭學家和修辭學研究者集體創造的,散見於不同的修辭論著裏。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往往安排在後麵講授的知識點,相應的概念術語在前邊就出現了,如語體。因此,我們將部分修辭學史知識、語言因素和語言材料、語境、語體等作為修辭學習的背景知識安排在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