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語 境(1 / 3)

一、國外語言學界語境研究概述

“語境”(context)這個術語是由波蘭籍人類語言學家馬林諾夫斯基(B.Malinowski)於1923年提出來的(見Malinowski 1923年為Ogden和Richards所著《意義的意義》(The Meaning of Meaning)一書所寫的補錄)。他把語境分為兩類:文化語境(context of culture)和情景語境(context of situation)。文化語境指說話人生活於其中的社會文化背景;情景語境指言語行為發生時的具體情境。

倫敦學派的創始人弗思(John Rupert Firth)接受了馬林諾夫斯基提出的“語境”這個術語,並創立了比較完整的語境理論。1944年,弗思在給倫敦大學的東方和非洲研究學院首次開設普通語言學講座的時候,談到了語境理論(這種語境理論實際上是語義方麵的語境理論)。他把語言看成是社會過程,是人類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行為方式。他認為語言有三種含義:

1.我們的本性中有一種渴望和動機,迫使我們使用聲音、手勢、符號和象征。在此意義上,語言是一種自然傾向;

2.由於教養的結果,學會了傳統的係統或說話的習慣,社會活動使這種係統或習慣保持下來。這就是說,語言是一個係統;

3.我們用“語言”泛指許多個人的話語或社會生活中無數的話語事件。

從社會角度觀察語言,是弗思語言理論的特點,他試圖把語言研究和社會研究結合起來。弗思對語言進行社會學研究是從意義著手的。他所說的“意義”不限於詞彙意義和語法意義,還包括語境中的意義。弗思擴展了馬林諾夫斯基的“語境”概念,指明除了語言本身的上下文以及在語言出現的環境中人們所從事的活動之外,整個社會環境、文化、信仰、參與者的身份、經曆,參與者之間的關係等,都構成語境的一部分。弗思認為,語言學研究的任務就在於把語言中各個有意義的方麵與非語言因素聯係起來。他在《語言理論概要》(A Synopsis of Linguistic Theory,Studies in Linguistic Analysis,Blackwell, 1957)中,對“語境”作了較詳細的闡述。弗思語境圖示如下:

語境上下文

(由語言因素構成)

情景上下文

(由非語言因素構成)A.參與者的有關特征:人物、個性

(1)參與者的言語行為

(2)參與者的非言語行為

B.有關事物

C.言語行為的效果

韓禮德(M.A.K.Halliday)是弗思之後在語境研究上有成就的語言學家。韓禮德(M.A.K.Haliday)從弗思的“情景語境”得到啟示,於1964年提出“語域”(registers)這個術語,實際上就是語境。他把“語域”分為三個方麵:

1.話語的範圍(field):即言語活動涉及的範圍,如政治、文藝、科技、日常生活等。

2.話語的方式(mode):即言語活動的媒介,如口頭方式,書麵方式。

3.話語的風格(tenor):指交際者的地位、身份、關係等。

韓禮德指出,“範圍”、“方式”、“交際者”作為語域的三個組成部分,其中的任意一個組成部分發生改變,都能產生新的語域。他說:“範圍是話語在其中行使功能的整個事件以及說話人或寫作者有目的的活動。因此,它包括話語的主題。方式是事件中的話語功能,因此它包括語言采用的渠道——說或寫,即席的或有準備的,以及語言的風格,或者叫做修辭方式——敘述、說教、勸導、應酬等。交際者指交際中的角色類型,即話語的參與者之間的一套永久性的或暫時性的相應的社會關係。範圍、方式和交際者一起組成一段話語的情景語境。”(Cohesion in English,197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