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 記(1 / 2)

漢語修辭學是為對外漢語專業和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本科生開設的一門專業選修課,目的是使學生了解和初步掌握漢語修辭知識,提高言語交際素質和漢語運用能力。本書是北京語言大學“十一五”規劃教材。由於她融合了筆者多年的研究與教學思考,所以“編”“著”並重,有別於一般意義上的教材,特別適合探究式教學。

說來慚愧,師從修辭學家鄭遠漢先生三年,收獲不少,但除了十六七年前(畢業前後)在《寫作》上發了兩篇小文章(《語言的創新與規範化》、《語體:檢驗語言規範的一把尺子》),這麼多年來,由於主要從事管理工作的緣故,在修辭學領域步了孔聖人的後塵——述而不作。本想一邊教學(兼職),一邊將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以及由此引發的思考寫成文字,但由於種種原因,往往觀點有了,語言材料以及通過問卷調查得到的相關材料也有了,結果卻沒有下文了。我動念要寫的文章包括:《修辭教學教什麼》、《漢語修辭研究的反思》、《漢語辭格名稱的規範》和《修辭論》。這些文章的內容部分融入了教程中。

我們認為,對修辭學研究的對象應該有一個統一的認識,這樣便於教學和科研攻關。教學中遇到的問題,迫使我們冷靜地進行反思。修辭教學教什麼的問題必須明確。作為《現代漢語》的一部分講授的“修辭”和作為專業選修課的《漢語修辭學》講授的內容顯然不應該一樣。

語言現象是很多學科的研究對象,但側重不同確是每個學科得以獨立存在的基礎。我們不能混淆學科之間的邊界,一味追求交叉。但教學是可以靈活結合的。修辭研究是語言應用研究,是動態創新與靜態轉換的辯證統一。

做任何事情都有契機的促動。促使我下決心編寫這本教程的,是修辭教學調查反饋回來的諸多問題與建議。如“類似‘定義加例句’式的修辭教學模式根本無法實現幫助學生提高語言的理解、鑒賞與表達能力這一目的”;“教材過老,感覺上沒有新意,舉的例子也完全是老一套,在學習的過程中感覺到很乏味,並沒有學習新知識的快感,學過以後也沒有什麼成就感”;“老師要適當注意修辭格成因的教學”,等等。

所以如果要問我為什麼要編寫這本教材?原因大致有三:

第一,大家知道,漢語修辭在高校有兩種待遇:一是在《現代漢語》裏與語音、文字、詞彙、語法平列,作為“現代漢語”基礎課程的部分教學內容;一是單獨為漢語言文學、對外漢語等專業的本科生開設專業選修課。如果是第一種情形,由於課時有限,參考《現代漢語》教材的教學內容基本可滿足學生的需求。如果是第二種情形,由於有36個教學課時,就很難找到合適的教材。

第二,教材本應是對相應學科現有成熟理論的綜合與整理,在前人科研成果的基礎上彙聚學界共識,以便將常識性的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但是漢語修辭理論相對滯後,修辭格的研究成果豐富些,詞語選擇和句式運用的研究則很少。從現代語言學的高度看,按照陸儉明先生的評價,“即使對修辭格的研究, 也較多的是停留在表麵的描寫上, 往深裏思考不夠,很少有人能深入分析研究各種修辭格的形成機製以及跟其他語言現象之間的內在聯係。”“而詞語選擇和句式運用之好, 之妙, 是隱性的, 必須具有一定的語言文字功底和語言修養的人才能加以揭示與說明;再說, 詞語的選擇和句式的運用必然要涉及到意義的表達, 可是大家知道, 意義是個泥潭,意義是個漩渦, 意義是個黑洞, 意義又是流沙,進去了很不容易出來, 也很不容易抓住, 研究了半天也可能研究不出一個道道來。”[參見《關於漢語修辭研究的一點想法》,《修辭學習》2008(2)]因此,本書采取觀點陳述與評價的方式,在介紹漢語修辭學理論框架的同時,引入了新的語言學理論知識來觀照、分析修辭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