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棲是水鄉澤國,水多,墩渚多,橋也多。按傳統的說法是塘棲有三十六座半橋:廣濟橋、圓滿橋、餘橋、八字橋、裏仁橋、花園橋、月波橋、胡家橋、玉龍橋、車家橋、西龍橋、安樂橋、東龍橋、倉橋、思古橋、蔣家橋、臥龍橋、萬安橋、順則橋、東陵橋、源通橋、東觀音橋、西觀音橋、外婆橋、王家小橋、聞家橋、順德橋、大河壩橋……但是,其實塘棲遠不止這些橋,通過考察,塘棲又發現了許多的橋,諸如:花明村橋、永福橋、福勝橋、小石橋、鴨涇橋、西仁橋、解放橋、白雲橋、磻溪橋、跌馬橋、鬥珠橋、福來橋、福蓮橋、富公橋、廣慧橋、亨泰橋、清店橋、吳家便橋、周家石橋、李家橋、仁德橋、萬安橋(與上述萬安橋同名,但不同地方,也不同構造與風格)……共計二十三座石橋。不同的橋,蘊涵不同的曆史、文化,但所有給人便利的橋,都呈現了一個主題,這就是塘棲人的智慧。由於曆史的原因,原來鎮區的橋已所剩不多,這就是曆史,但諸如花明村橋等在調查考察中發現的橋,卻都“健在”。這些橋,已經失去它原有的使用價值,荒草淺灘邊,或塌圮,或孤臥,成了某種昔日繁榮的縮影。
廣濟橋
廣濟橋位於塘棲鎮廣濟大街北端、古運河之上,全長83米,169級石階,橋頂寬4.4米,頂高13米,是一座七孔石拱橋,中孔跨徑為15.6米,其次為11.8米、8米、5.4米。
據考證,原址有一座古橋,其橋名為“通濟橋”。賦記曰:“唐棲南北通街也,跨溪有橋,額曰通濟。肇自前代,漫不可考,久益傾圮,往來病之”。據傳,唐代寶曆年間(825—826),唐代著名建築師、石匠尉遲恭所建,清鹹豐時曾有一碑記載此事。
重建廣濟橋,在明弘治二年(1489),有寧波人陳守清牽頭,大橋於明弘治十一年(1498)建成。
明嘉靖年間和清代曆經多次修整,原有碑記,毀於文革。
廣濟橋因在此地廣濟災民而得名,又因清溪碧水,橋高連天,故又名“碧天橋”,當地百姓俗稱它“長橋”。
唐代通濟橋至今已1100餘年,明代重建的廣濟橋至今已500餘年了。
千百年來,廣濟橋雄峙運河之上,它是塘棲一段不朽的曆史,是塘棲生存、發展的見證,也是塘棲的象征。於是,許多的文人墨客佳作迭出:
長橋晚眺
呂需
遠眺成高陟,因之鮮睡魔。
碧天秋水渺,紅樹夕陽多。
到岸搖酤旆,連舟起棹歌。
欣逢謝康樂,吟嘯更如何。
長橋步月二首
張曾
月滿東村樹,登橋夜未闌。
千帆留夜色,萬戶鎖春寒。
烏鵲棲難定,魚龍臥未安。
自憐空慷慨,把劍向誰彈。
古橋新月上,獨我夜深看。
舟火紅翻浪,春星白滿灘。
影連孤樹淡,光助九霄寒。
四首悲征伐,風塵老鶡冠。
長橋夜泊
陸雋
犬吠出茅屋,曠野人盡歸。
燈火照村店,月明浸寒輝。
長橋步月
陸進
一片清光兩岸分,永明禪寺暮鍾聞。
幾群烏鵲歸村樹,數點帆牆出水雲。
長橋晚眺
朱麟
長橋高跨實雄哉,我獨披襟爽氣回。
萬裏雲霄深雨露,千家燈火近樓台。
題橋空有相如誌,作賦愧無子建才。
明月滿川烏鵲起,不勝搖落思堪哀。
中秋夜長橋步月
曹屺
歲歲虹橋占勝楊,勇餘雙腳當藜床。
興豪肯負中秋月,作達須尋卻老方。
席地友朋傷聚散,炊茶兵子話興亡。
不知水淺年猶浴,浩露沾衣夜未央。
長橋晚眺
朱以泰
水闊暑全退,溪橋縱目遊。
遠山名畫意,黃葉寺門秋。
津鼓臨風急,雲帆近步收。
匆匆歸路晚,燈火照街頭。
長橋晚眺
韓應潮
雨洗山光淨,登臨極騁遊。
溪橋紅蓼色,樓閣碧天秋。
晚市漁舟合,長空雁陣收。
忘歸看月上,吟興屬鼇頭。
裏仁橋
裏仁橋在鎮東跨運河。方誌載:“橋舊有關帝廟,崇禎末年,裏人建文星閣,至順治癸已竣工。”撰於嘉靖年間的《圖書編·運河圖》載:“此地有車橋,疑即此橋,雍正甲寅圮。住僧宏仁、裏人宋大忠倡募重築。乾隆辛未年,聖駕麵巡,治道者急於修建,即以三分橋之舊名仁壽橋移鐫於此,以裏仁命之。其橋形製乃單孔拱橋,全長約七十米。”
仁壽橋
仁壽橋,又稱南新橋、外新橋、三分橋。康熙仁和縣誌載:南新橋在唐棲,橋名三分,東有呂庵(又名淨土庵),橋內為文選司周懷素故裏,橋之西為邵康僖故裏。
此橋係單孔石拱大橋,橋呈東西向橫跨運河灣口,把水北街東西連成一線,長約60米。
北新橋
北新橋,又名裏新橋。清乾隆間為石拱單孔大橋,長約60米。1971年改建鋼筋混凝土公路橋,稱三橋。其寬7米,長約100米,橫跨運河,呈東西向,連接水北街端與三分村路口。
圓滿橋
圓滿橋位於塘棲西橫頭,相傳明弘治陳守清葺廣濟橋餘資建此橋,以為功德圓滿故名。此橋為平板石梁單孔橋,兩側各有石階3級,長約20米。
餘橋
餘橋位於福王莊基南端,石拱單孔橋,長約60米,南北走向。餘橋係陳守清重修廣濟橋餘資所建,與圓滿橋同期。
花園橋
花園橋在塘棲市河口,又名北新橋,明弘治陳守清所建,清鹹豐辛酉(1861)兵火焚圮,橋上雨篷全毀,裏人姚桐、聞汝栩重修。其為平板石梁三孔橋,長約12米,寬2.3米,兩側各有石階5級,上有雨篷。
月波橋
月波橋俗稱木橋,為平板石梁三孔橋,長約12米,寬2.3米,兩側有60厘米高,12厘米厚石欄杆,各有石階5級,因其築於卓月波宅前,故稱月波橋。
胡家橋
胡家橋又名東龍禾橋,此橋結構與花園橋相似,上有雨篷,長約12米,寬2.3米,各有石階5級,為平板石梁三孔橋,橋築於胡庶常宅前,故名。清屢經兵火,光緒丙子年,裏人夏之誠、張篤、汪道生集資重建,橋跨市河鬧市處。
玉龍橋
玉龍橋在八字橋西側,自東往西向,橫跨市河,西為任家角,為石拱單孔橋,長約15米,寬2.5米,有石欄杆,各有石階10級,係明代所築。
車家橋
車家橋為明卓月波所築,故又名月波橋,後改為車家橋。清代重修,係平板石梁三孔橋,長約20米,各有石階7級。清鹹豐八年,因河西有南德泰油車開業,裏人稱此為油車角,後來幹脆把車家橋叫作油車橋,橋南稱之為石目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