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阿爾卑斯山脈並不像其他第三紀時期隆起的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脈、安第斯山脈和落基山阿爾卑斯山脈等,那樣高大,然而它對說明重大地理現象卻很重要。阿爾卑斯山脊將歐洲隔離成幾個區域,是許多歐洲大河(如隆河、萊茵河和波河)和多瑙河許多支流的發源地。從阿爾卑斯山脈流出的水最終注入北海、地中海、亞得裏亞海和黑海。由於其弧一般的形狀,阿爾卑斯山脈將歐洲西海岸的海洋性氣候帶與法國、意大利和西巴爾幹諸國的地中海地區隔開。
經過多少世紀演變出來的與眾不同的阿爾卑斯型畜牧經濟,自19世紀以來已有改變,這裏以當地原料和發展水電為基礎已興辦起工業。阿爾卑斯山脈已經成為數百萬歐洲人和其他世界各地觀光客的夏季和冬季遊樂場。阿爾卑斯山脈脆弱的自然和生態環境受到如此巨大的人流衝擊,已成為世界上受威脅最嚴重的山脈之一。
阿爾卑斯山脈是歐洲最高大的山脈。位於歐洲南部。呈一弧形,東西延伸。
長約1200多千米。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最高峰勃朗峰海拔4810米。山勢雄偉,風景優美,許多高峰終年積雪。晶瑩的雪峰、濃密的樹林和清澈的山間流水共同組成了阿爾卑斯山脈迷人的風光。歐洲許多大河都發源於此。水力資源豐富。為旅遊、度假、療養勝地。
阿爾卑斯山脈的氣候成為中歐溫帶大陸性氣候和南歐亞熱帶氣候的分界線。
山地氣候冬涼夏暖。大約每升高200米,溫度下降1益,在海拔2000米處年平均氣溫為0益。整個阿爾卑斯山濕度很大。年降水量一般為1200~2000毫米。
海拔3000米左右為最大降水帶。邊緣地區年降水量和山脈內部年降水量差異很大。海拔3200米以上為終年積雪區。阿爾卑斯山區常有焚風出現,引起冰雪迅速融化或雪崩而造成災害。阿爾卑斯山脈是歐洲許多河流的發源地和分水嶺。
多瑙河、萊茵河、波河、羅訥河都發源於此。山地河流上遊,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又有利於發電。
地理位置
這條聳立在歐洲南部的著名山脈,西起法國東南部的尼斯附近地中海海岸,呈弧形向北、東延伸,經意大利北部、瑞士南部、列支敦士登、德國西南部,東止奧地利的維也納盆地。總麵積約22萬平方千米。長約1200千米,寬120~200千米,東寬西窄。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
山脈主幹向西南方向延伸為比利牛斯山脈,向南延伸為亞平寧山脈,向東南方向延伸為迪納拉山脈,向東延伸為喀爾巴阡山脈。阿爾卑斯山脈可分為3段。西段西阿爾卑斯山從地中海岸,經法國東南部和意大利的西北部,到瑞士邊境的大聖伯納德山口附近,為山係最窄部分,也是高峰最集中的山段。在藍天映襯下潔白如銀的勃朗峰(4810米)是整個山脈的最高點,位於法國和意大利邊界。中段中阿爾卑斯山,介於大聖伯納德山口和博登湖之間,寬度最大。
有馬特峰(4479米)和蒙特羅莎峰(4634米)。東段東阿爾卑斯山在博登湖以東,海拔低於西、中兩段阿爾卑斯山。
形成的原因
阿爾卑斯山脈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早在1.8億年前,由於板塊運動,北大西洋擴張,南麵的非洲板塊向北麵推進,古地中海下麵的岩層受到擠壓彎曲,向上拱起,由此造成的非洲和歐洲間相對運動形成的阿爾卑斯山係,其構造既年輕又複雜。阿爾卑斯造山運動時形成一種褶皺與斷層相結合的大型構造推覆體,使一些巨大岩體被掀起移動數十千米,覆蓋在其他岩體之上,形成了大型水平狀的平臥褶皺。西阿爾卑斯山是這種推覆體構造的典型。
更新世時阿爾卑斯山脈是歐洲最大的山地冰川中心。山區為厚達1千米的冰蓋所覆,除少數高峰突出冰麵構成島狀山峰外,各種類型冰川地貌都很發育,冰蝕地貌尤其典型,許多山峰岩石嶙峋,角鋒尖銳,挺拔峻峭,並有許多冰蝕崖、U形穀、冰鬥、懸穀、冰蝕湖等以及冰磧地貌廣泛分布。現在還有1200多條現代冰川,總麵積約4000平方千米,其中以中阿爾卑斯山麓瑞士西南的阿萊奇冰川最大,長約22.5千米,麵積約130平方千米。
阿爾卑斯山除了主山係外,還有四條支脈伸向中南歐各地:
向西一條伸進伊比利亞半島,稱為比利牛斯山脈;向南一條為亞平寧山脈,它構成了亞平寧半島的主脊;東南一條稱迪納拉山脈,它縱貫整個巴爾幹半島的西側,並伸入地中海,經克裏特島和塞浦路斯島直抵小亞細亞半島;東北一條稱喀爾巴阡山脈,它在東歐平原的南側一連拐了兩個大彎然後自保加利亞直臨黑海之濱。
大約1.5億年以前,現在的阿爾卑斯山區還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隨後陸地逐漸隆起,形成了高大的阿爾卑斯山脈。整個山區的地殼至今還不穩定,地震頻繁。近百萬年以來,歐洲經曆了幾次大冰期,阿爾卑斯山區形成了很典型的冰川地形,許多山峰岩石嶙峋,角峰尖銳,山區還有很多深邃的冰川槽穀和冰磧湖。直到現在,阿爾卑斯山脈中還有1000多條現代冰川,總麵積達3600平方千米,比歐洲國家盧森堡還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