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市幾乎沒有秋天,冬天來得早,春天來的晚,一年十二個月,至少有一半兒的時間都是冷的,所以開澡堂基本不會虧欠,隻是賺的多與少的問題。
雖然澡堂確實沒有其他店鋪掙錢多,但徐婉寧卻認為,能解決很多人在寒冷的天氣洗不了澡的難題,四舍五入一下,她也算是為百姓謀福利了。
“人的眼光要放長遠一些,不能總是盯著賺錢這一件事看。”
林安啞口失笑,“你做事總是有你自己的道理。”
轉眼間,已經到了八二年的冬天,再過幾天時間,就是元旦了。
這個冬天,對於京市的百姓來說,可以說是自從改革開放以來,過的最愉快,最幸福的一個冬天。
因為能在冬天吃到新鮮的蔬菜了。
隻是品種過少,目前隻有黃瓜,番茄,茄子和生菜。
生菜算是綠葉子菜裏,對生存環境要求最低的,也是徐婉寧跟研究小組的老師們來來回回做了很多次試驗,才用大棚種植成功的蔬菜。
華清大學有一塊試驗田,全部用來種植大棚蔬菜,但因為資金有限的原因,規模遠沒有徐婉寧養殖場的規模大。
楊開騎著三輪摩托車,一趟接著一趟的將黃瓜茄子之類的新鮮蔬菜往城裏麵運輸。
徐婉寧本意是想在統一小食鋪售賣,但考慮到統一小食鋪每天還要營業,再加上地理位置不算太好,周圍商戶多,學生多,但居民較少,購買力也上不來。
於是,徐婉寧在市中心租了一間小商鋪,專門用來售賣新鮮蔬菜。
當京市的百姓得知能在寒冷的冬天吃到新鮮的蔬菜時,幾乎都湧到了小商鋪。
天還沒有大亮,門口就排起了長隊。
這場麵,徐婉寧隻在後世的火車站見到過。
哪怕有兩個片區的大棚一起種植,但數量算不上太多。
養殖場的數量,楊開大致估算了一下,黃瓜差不多有四千斤,番茄三千斤,茄子四千斤,生菜足足有六千斤。
而華清大學的養殖場,黃瓜,番茄,茄子各兩千斤,生菜有四千斤。
這樣算下來,黃瓜一共六千斤,番茄五千斤,茄子六千斤,生菜上萬斤。
乍一聽好像很多,但要是均分下去,其實每家每戶也買不了多少。
畢竟京市的人口基數大。
但反季節的蔬果賣得貴這是大家達成共識的,所以舍得花這個錢來買的人家,也隻占少數。
徐婉寧從一開始就定好了價格。
茄子兩塊錢一斤,黃瓜和西紅柿三塊錢一斤,生菜一塊五一斤。
“婉寧,這個價格,會不會有點太貴了?”
見徐婉寧正在往紙板上寫價格,金老師有些猶豫地問道。
十一月份的時候,一斤豬肉差不多一塊五的樣子,到了年底,什麼東西都漲價了,豬肉也不例外,像是五花肉或者是肥膘,基本都在兩塊錢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