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養育好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2)(1 / 3)

4.腳部動作

腳尖指著孩子真正想去的地方。有心理學家發現,從交談中兩人腳尖的朝向,就可以判斷雙方是否友好,話題是否協調。若是一方的腳尖朝著對方,說明他對對方有好感,同意對方說的內容。

比如,孩子上半身在書桌前寫著作業,或是在餐桌前安靜地吃飯,雙腳卻朝著門口的方向,那多半是他想趕快出去和夥伴們玩遊戲了。你可以對他說:“吃完飯就可以出去玩啦!”

孩子平靜地與你對視,顯得若無其事,但是腳的動作非常活躍,這就說明了其緊張、激動或者高興的心理活動。也許他正在想別的事情,和你的話題沒有什麼關係。你不妨問問他:“是不是有特別好玩的事情要和媽媽分享?”

曾有心理學家發現,一場完整的交流,肢體語言的作用占70%,口頭語言占30%。而對孩子來說,肢體語言所占的比例還要更高,因為他們口頭語言的發育還不夠成熟。孩子更容易接收非言語交流所傳遞的信息,也更擅長用肢體語言表達信息。

盡管現代社會的通信技術越來越發達,但電腦屏幕裏的視頻和語音卻無法代替媽媽的擁抱和親吻,以及皮膚和皮膚的接觸、眼神和眼神的交流。如果能夠仔細傾聽孩子的身體語言,我們就更容易走進孩子的內心,也更容易傳達我們的的愛意。

如果你是細心的父母,就能不斷讀出和理解孩子的肢體語言,這無疑是對孩子極大的肯定,而孩子也更樂意和你交流。這些非言語的交流不僅使你的孩子有安全感和被愛的感覺,還能促進他對外部世界的認知,同時使他的看、聽、抓等動作能夠協調起來。

另外,也要注意觀察孩子的交流能力和習慣。每個孩子的肢體表達都不相同,是通過尖叫來引起你的注意,還是活蹦亂跳地表達他的愛呢?父母要找出孩子的交流方式。

能聽懂孩子話語中的真正含義

父母想知道孩子在想什麼的最終目的,還是要解決最能“有的放矢”的教育好孩子的問題。

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幾乎讓所有的家長都有不同程度的難題和困惑。有的家長困惑:孩子要啥給他買啥,吃啥給他做啥,學習上,不壓也不打罵,可為什麼孩子與自己表現的也不親,學習也沒起色呢?要知道,孩子眼中的世界與成人是完全不同的。怎麼能要求孩子以父母的眼光來看問題呢?要想教育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想法,讀懂孩子的語言,才能“對症下藥”。

孩子向父母發出的心理信息是各式各樣的,如果不能及時察覺和破解,就會造成大人對孩子的誤解,而讓孩子蒙受委屈。如果不能理解孩子的言語,隻是用大人的思考模式對待孩子,同樣也會造成教育的傷害。

爺爺剛從屋裏出來,看見兩個孫女在院子裏蕩秋千,姐姐卻被妹妹推下來,正在哭泣。

爺爺走到妹妹跟前說:“你怎麼可以把姐姐推倒啊?快去給姐姐道個歉!”

“我才不呢。”妹妹很固執地說。

“你不道歉,爺爺要打人嘍!”爺爺舉起手,做打人的姿勢。

“那你就打吧!”妹妹倔強地說,一副視死如歸的樣子。

其實,妹妹的話裏已經在表達著一種信息了,那就是我推她是有原由的,正當爺孫女倆各不相讓時,在院子裏曬衣服的媽媽走過來,向爺爺講出妹妹不願意道歉的原因。原來秋千先是妹妹在玩的,但是姐姐跑過來,一下就把妹妹推了下來,自己搶著蕩秋千。妹妹生了一會兒悶氣,才終於還手將姐姐推倒,以示報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