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做近距離的交流
所謂做近距離的交流,不是下命令、作指示,而是坐下來和孩子麵對麵的聊天,就孩子多方麵關心的話題和他交流。
既然是交流,就必須“你來我往”“有說有聽”。這時候,有的父母就會感到苦惱。既不能否定孩子的說話內容,又不能對他說教、講道理。除了聽孩子說,父母還可以講些什麼呢?
其實很簡單,隻要在聊天的時候把孩子當成朋友,就不愁沒有話題了!可以聊孩子,也可以聊自己,特別是聊自己,孩子一定是想聽的。
孩子都是喜歡聽大人的故事的,當故事的主角是自己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老師時,尤其是聽到這些“高高在上”的大人也有丟臉、考試不及格、被處罰的經曆……他們通常都會目瞪口呆,聽得極為專心。
別擔心你的經曆會讓孩子把你看扁了,事實上,發現大人也有脆弱的一麵或出醜的過去,往往能在一瞬間拉近你與孩子之間的距離,而讓孩子視你為夥伴,對你無話不說。
一位頗有教育經驗的語文老師經常在學生麵前講他小時候的故事。這位老師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因上課偷吃巧克力被老師發現後罰站了半節課,當他回家,這事被媽媽知道後又被罵了一頓。每當他極盡所能地形容當時的自己是多麼丟臉、困窘時,學生們總是會投以理解、同情的目光,彷佛故事中“高高在上”的老師就是他們的化身,他們完全能理解老師當時的感受。
因此,學生們在寫作文的時候,就可以大膽寫出自己的心聲,描述自己最難忘的教訓,一點也不隱瞞。原因很簡單,孩子們會認為,一個與他們有著同理心的老師絕對不會取笑他們,所以他們可以放心傾訴。
在教育孩子時,父母可以跟孩子分享你的故事:忘記寫作業、上學沒帶書、考試沒帶筆、跟爸媽吵架、說謊被識破、作弊等,讓他們分辯是非。
父母小時候的經曆,是勸誡孩子最好的例子,比說什麼大道理都有用。當孩子已經把你視為朋友時,就要把握機會,讓孩子從你的故事裏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
孩子對大人的故事總是印象深刻,多跟孩子們講講自己的故事,會拉近與孩子的距離,把大道理和實際相結合,本來嚴肅的說教就不會讓孩子產生排斥與乏味的心理了。
與年紀大一些的孩子溝通時,父母也可以跟孩子講講自己或身邊普通人的故事,讓孩子能夠從別人的故事裏了解生命的歡樂和艱辛,學到生存的策略和智慧:這是一種“認識自我”的智慧。這樣可以讓孩子發現人生的目標多種多樣,幸福也是多種多樣的,有助於提升孩子的抗壓性,使孩子獲得一種應對挫折的智慧。
有許多父母對孩子的成長抱著“隻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心態。所以,在他們的故事中往往隻談成功者的人生,不願談失敗者的人生。這樣隻會增加孩子的壓力,而失去了聽故事的興趣。如果你想激發孩子的進取心,鼓勵孩子勇敢地麵對失敗,最好多講講如何從失敗、挫折中站起來的故事。也可以引用一些名人勇敢麵對失敗、最終取得成功的故事,這樣更能得到孩子的共鳴與認同。
因此,在和孩子做近距離溝通時,父母最好站在朋友的立場上。想想看,如果是孩子的朋友,會用怎樣的語氣跟他聊天?忘掉長輩的身份,用朋友式的口吻和語氣跟孩子講講自己的故事,不要總是在聊天中將父母勾畫的人生強加給孩子,或者非常明顯地命令孩子要如何如何去做,這樣隻會讓孩子覺得反感與不自在,也會讓原本隨意的聊天變得十分拘謹。
此外,父母在與孩子做近距離交流時應注意幾個細節:
1.父母要注意控製情緒。不要把涼變成吵架。
2.父母在與孩子的交流過程中要多聽少說。隻有多聽孩子的想法,才能了解孩子的真實感受,才能對症下藥。
3.父母要多鼓勵孩子說出內心的想法,但要注意的是,不能妄加評論,否則溝通很難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