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孩子希望有自己的活動空間(3)(1 / 3)

有些時候孩子喜歡在父母麵前表現一下

有很多情況下,孩子希望在大人們麵前做點事顯示一下自己,但多數的父母恰恰不給孩子這樣的機會,表麵上看,是父母愛孩子,但實質上卻壓抑了孩子的做事積極性。

一天午飯後,3歲大的小牛看見媽媽正在收拾餐桌,他便自己做主,跑來要幫母親端菜碟。他的手剛摸到桌邊的一個菜碟,媽媽連忙製止道:“不要動,你會打碎的!等你長大了再給媽媽幫忙不遲!”

這個菜碟雖然沒有被打碎,但這位母親卻在不經意間打擊了兒子獨立做事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兒子主動伸出手來幫媽媽做事,這是他可貴的自立意識的萌芽,而母親的這句話無疑是在扼殺他的這種意識。久而久之,他就會放棄這種自發的努力,更可怕的是,他會走向另一個極端:事事都依賴母親,自己能做好的事也懶得動手了。

不知不覺,小牛長到了6歲,一天早晨,媽媽正在匆匆忙忙的準備早餐,小牛跑進廚房,叫道:“媽媽您幫我擠牙膏,我不會。”“怎麼不會呢?你可以擠得很好。”一邊說,一邊已經幫兒子擠好了。

小牛在衛生間裏洗漱,可很長時間了也沒出來。媽媽催促喊道:“快一點,小牛,媽媽上班要遲到了。”“知道了,媽媽!”小牛答應道,但就是不出來。媽媽看看表,再不走早班車就錯過了,於是有些上火,聲音也加高了:“快一點!”

小牛聽出媽媽真的動氣了,便極不情願地出來了,媽媽一看,簡直不成體統:他身上的衣服敞開著,褲子的背帶也拖在身後。

媽媽一邊拾包,一邊皺著眉頭問道:“你這又是怎麼啦?”兒子噘著嘴說:“我係不上扣子,媽媽給我係。”

媽媽不耐煩地說:“你怎麼總是要媽媽給你做這些你自己會做的事呢?”

小牛噘著小嘴說:“因為我還小嘛!”

媽媽無奈,隻好蹲下身來替兒子係好扣子,帶上早餐匆匆地上班去了。

其實,這位母親忙亂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當孩子剛有獨立自主地做點事的意識時,她沒有進行精心嗬護,以至於形成了孩子生活上的事事依賴。

現在的家庭大多是獨生子女,祖父、祖母、父親、母親,甚至外祖父、外祖母,一幫大人圍著“小皇帝”“小千金”團團轉。由於大人們對孩子的吃、喝、穿、戴、住、行等一應生活諸事大包大攬,照顧得無微不至,所以導致了五六歲的孩子不能自己吃飯,上小學了不會穿衣服,上中學了由父母打理書包,上大學了需要家裏給雇保姆等的怪現象。前兩年,就有一則博土生因為不能生活自理而被迫退學的“奇事”,在社會上廣為流傳。這些“奇事”“怪事”的根源在於家長們保姆式的全方位的大包大攬,使孩子從小喪失了獨立做事的機會,喪失了自己動手的機會,因而也就喪失了基本的生存能力。

孩子從剛剛學步起,雖然麵對的是一個陌生的世界,但是他們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總想去嚐試,總想獨立自主地做一些事情。

有些父母害怕孩子年齡太小,“做不好”“做砸了”,事實上,這種擔心是多餘的,孩子自己做主去嚐試的事,一般是他們自己在估量了自己的“實力”之後能勝任的事情。退一步講,即是“做不好”又有什麼大不了呢?孩子積極主動地去做一件事就是成功的開端了!所以,聰明的父母不會用過度的愛去窒息孩子身上可貴的獨立意識萌芽:他們會盡最大限度地留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凡是孩子能做主的事情,會盡量地讓孩子主動自覺地去幹。

在孩子獨立自主地幹好自己的事情,以自己的能力進行生活自理的過程中,聰明的家長更會從思想上對孩子進行啟迪,使他們自覺地增加獨立思考能力,做到獨立地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養成自覺主動而不依賴別人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