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孩子需要爸爸媽媽為他的成長提供條件(3)(1 / 2)

不願去幼兒園——害怕陌生人

孩子一去幼兒園就哭鬧是一種具有普遍性的心理現象,它與幼兒對其撫養者的依戀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當幼兒離開自己的撫育者,進入幼兒園這個陌生環境時,他情感的依戀一下子無法得到滿足,安全感的缺失勢必會產生心理上的焦慮。

王女士自從把女兒送進幼兒園後,不但沒有感到一絲的輕鬆,反而比以前更加不省心了,因為女兒變得更加愛哭、黏媽媽。每天早上送孩子去幼兒園都要把全家人忙得團團轉,自己更是累得一身汗。好不容易出了家門,可等把女兒送到幼兒園門口時,女兒又不肯進去,發脾氣、哭鬧,自己又要周旋一番。

現在每次王女士出門時,女兒都要哭一場,自己又要費一番口舌。心裏非常糾結覺得怎麼孩子越大越膽小了,對媽媽反而越來越依賴。

的確,對很多3~6歲孩子的媽媽來說,孩子總是黏著媽媽的情景並不陌生。特別是9月份剛入園的小朋友,跟爸爸媽媽分開時,哭鬧、黏人的現象很是普遍。

其實,這是孩子與父母特有的分離焦慮情緒所致,這種現象往往發生在孩子與照顧他的親人分離時。分離焦慮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孩子要從這個過程中學會獨立,學會接受外麵的世界,而這個接受過程的時間長短則因人而異,與每個人的適應能力、獨立能力有關:

現在,不少家長因為忙於工作,往往將孩子托付給老人或者保姆帶。孩子與老人或者保姆相處久了,就會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和依戀情緒,將對方當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如果這個時候,對方突然離開,也會在孩子心中造成很深的失落感。

兒童的認同感較重,這種認同感的對象可以是親近的人,也可以是心愛的玩具。很多孩子晚上睡覺時習慣抱著一個心愛的玩具,對於大人而言,拿走這個玩具可能沒什麼,但是對於孩子而言,如果玩具不見了,孩子可能睡不著,就是因為孩子對玩具已經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已經將它當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正常現象。一些孩子在剛入幼兒園時,很容易產生分離性焦慮,這是因為孩子要離開家人,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家長不必為此有太多的煩惱,但家長一定要想到孩子的分離焦慮。如果爸爸媽媽對孩子的分離焦慮沒有進行正確的處理,會影響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可能造成孩子不善於探索,很難適應新環境的不良行為。因此,家長要幫助孩子度過這個特殊的時期,讓孩子得以健康地成長。

1.父母要幫助孩子與幼兒園教師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

解決孩子出現分離焦慮的最有效方法是,盡快讓孩子和幼兒園老師建立起依戀關係,讓孩子對老師產生認同感。有的孩子生病在家休息幾天,還會說出“我想老師了”的話,這說明孩子和老師建立了良好的依戀關係,這時孩子每天都會高高興興地去上學。其次,父母要經常和幼兒園老師溝通,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讓孩子看到您和老師親密交談的樣子,也有助於孩子和老師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

2.平時多設計“再見”場景,降低分離焦慮情緒。

孩子不願去上幼兒園,並不是孩子不喜歡幼兒園的環境,而是害怕和媽媽進行分離,他們不要品嚐“沒有媽媽”的滋味。針對孩子的這種心理特點,送孩子上幼兒園或者媽媽要出門時,要明確告訴孩子:“媽媽出去一會兒,等辦完事情了就會回來的,並且會把你喜歡的小熊買回來。”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媽媽一定要說到做到,不能欺騙孩子。這樣就會讓孩子覺得,媽媽雖然沒有和“我”在一起,但是我們的心是在一起的,媽媽是幫我去辦事情了,並且對接下來媽媽回來的情景抱以期待。

3.多為孩子安排一些獨立的活動。

媽媽要出門,可以事先征求一下孩子在接下來的時間最想做什麼事情,如果孩子的要求合理,媽媽要答應孩子。這樣孩子就會覺得,媽媽不在的情況下,照樣可以玩得高興、快樂。

孩子在沒有媽媽的情況下,照樣能夠有“開心、快樂”的體驗,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有很大幫助。媽媽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遇到事情要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而不是完全依賴媽媽。同時,不管什麼時候,都不要忘了對孩子進行鼓勵。當孩子有進步時,你要讓孩子知道你為他已有獨自玩的能力感到自豪。

支持孩子的野外集體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