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你這個小祖宗,總是要我這個當媽的替你擦屁股!”媽媽無奈地說。
從這個例子中看出,女兒顯然是遇到了煩心的事,可媽媽看上去處處替孩子著想,但其實她並沒有真正替孩子排解煩惱,而是選擇了讓孩子逃避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盡管表麵上看來,這件事似乎處理好了,但是,媽媽並沒有真正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也並沒有真正幫助孩子調節她的情緒。
而在一般情況下,比如:孩子遇到批評或誤解;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老師的不信任,受到同學欺負,不小心闖了禍,如把父母喜歡的東西打碎了;丟了自己心愛的物品等情況都會導致心情煩惱。
既然煩惱是不可避免的,父母要教給孩子的就是怎樣排解煩惱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鼓勵孩子,支持孩子,時刻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和指導,這樣,親子之間的感情才能不斷升華。
發現孩子有了煩惱父母不要自認為“小孩子有什麼煩惱,都是無所謂的事”,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是相當有害的。正確的做法是,疏導孩子的不良情緒,和孩子一起麵對煩惱,尋找煩惱的根源以及解決辦法,用自己的人生經驗為孩子提供解決問題的建議。
做父母的要愛孩子就要做到:
1.了解孩子的煩惱。
父母不要想當然地認為,孩子每天隻有學習,其他事情都不用幹,他們會有什麼煩惱?其實,由於孩子的心理發育並不成熟,遇到的一點點事情都有可能引起孩子的煩惱。
因此,當孩子向父母表露煩惱的時候,父母一定要重視,然後用同理心去感受孩子的煩惱。比如,“我知道你覺得這件事情很難處理,心裏很煩惱是不是?”“你是不是覺得做不好這件事情,就會被老師責問,因此總是煩躁不安?”
當父母主動表示了解孩子的煩惱時,孩子的煩惱就會減少一半,同時,他們會更有信心去麵對煩惱,解決煩惱。
2.不要幫助孩子逃避問題。
大部分的父母在孩子遇到煩惱時,總是習慣性地替孩子想逃避的辦法,比如,“要不,咱不做那事了,省得你這麼煩惱!”“我看你幹脆不要做這亭了,管它是誰做,反正你不做。”
這些消極的逃避策略非但無法解決孩子的煩惱,因為,孩子一旦再次遇到相同的問題,煩惱依然存在。同時,還有可能養成孩子逃避責任的壞習慣。如果孩子學會了“我不管!”“反正不是我的事!”的人生態度,父母可能要後悔終生了。
3.給孩子提供解決方法並鼓勵駐於去克服。
良好的教育是要通過引導、啟發的方式給孩子提供方法和經驗。給孩子提供方法的時候,說話的語氣要有技巧。比如,“我覺得,你可以這樣……”“要不,你試試我的方法……”“你看看我的建議怎樣……”
當然,父母不要替孩子做決定,讓孩子自己斟酌,然後獨自去麵對。比如,不管孩子自己願不願意做班幹部,父母都不要替孩子做決定。你可以聽聽孩子的意見,如果孩子很願意做,你就應該大力支持他,幫助他出主意,想辦法,更好地做好工作。孩子隻有在班級工作中獲得了成就感,他才會願意與父母輕鬆地溝通,分享他的快樂。如果孩子不是太願意替班級做事,父母也不用責備他。隻要向孩子說明,做班幹部對他的個人成長有好處,如果可以做,不妨試試;如果實在不願意做,也可以暫時不做。
4.不斷關注事情的進展,始終支持孩子。
父母在孩子解決煩惱的過程中,要一直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站在孩子的角度支持他,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信任和支持,從而更有信心和勇氣去戰勝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