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的情節是這樣的:他們提出了一個可能比我們所說的還要弱勢的計劃,費盡心思想要贏得更多的共和黨選票。這個計劃抑製了失業率的進一步上升,但是情況依舊不容樂觀,失業率一度達到9%的高峰,而下降卻十分緩慢。這個時候,美國參議院共和黨領袖米奇·麥康奈爾就會說:“看吧,政府支出根本不管用。”
我真希望是我看錯了。
—摘自我的博客,2009年1月6日
奧巴馬在2009年1月20日宣誓就任美國總統,他在就職演說中承認了當前糟糕的經濟形勢,也承諾要用“果敢而迅速的行動”結束危機。他的行動確實很迅速,在2009年夏天,經濟自由落體似的下滑還真就停止了。
但是這些行動並不果敢。奧巴馬經濟政策的核心是《美國複蘇與再投資法案》,它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創造就業項目,但還是遠遠不能完成任務,並且這也不是在放長線釣大魚。在2009年1月,當這個計劃開始顯現眉目的時候,富有同情心的非政府智囊經濟學家公開表示擔憂,他們害怕折中方法帶來的政治和經濟後果會成真。我們現在也知道,政府內部的一些經濟學家(包括美國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克裏斯蒂娜·羅默)也有同樣的憂慮。
客觀地說,奧巴馬政策的失敗是和這個發達的世界相關的,世界各地的決策者都沒有成功。政府和中央銀行為銀行提供低息貨幣政策和足夠的救助,避免20世紀30年代初期的金融危機再次爆發,它所引發的信貸緊縮是“大蕭條”產生的重要原因。(2008~2009年的信貸緊縮與此相似,但是其持續時間短得多,從2008年9月持續到2009年春天。)但是,高高在上的政策就算再強大也無法避免失業率持續地大幅上升。當最初的政策未見成效時,發達國家的政府沒有去查明不足之處,而是就此認為他們對失業問題已經無能為力。
也就是說政策無法應對自如。為什麼會這樣呢?
一方麵,那些多少了解應該怎樣應對經濟問題的人(包括奧巴馬)太過怯懦,他們既沒有認識到我們需要多大規模的行動,過後也不敢承認最初他們做得還不夠。另一方麵,持錯誤觀點的人(保守派政治家和我在第6章提到的“淡水”經濟學家)十分強勢且從不自我懷疑。即使是在2008~2009年那個令人絕望的冬天,人們以為這些人至少會重新審視自己的觀點,但他們仍舊不擇手段地抵製所有和他們的觀念相悖的做法。對的人缺乏決心,錯的人則充滿激情。
接下來,我將集中講美國的經驗,其他地方的事件會一筆帶過。部分是因為我知道的最多的是美國的情況,坦率地講,這也是我最關心的;同時也因為歐洲的發展有它的特點,即歐洲使用共同貨幣,隻有他們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
閑話少說,讓我們回歸正題:危機是如何發生的,還有2008年年底和2009年年初這關鍵的幾個月,政策是如何在關鍵時刻掉鏈子的。
危機來了
美國的明斯基時刻並不是某個時刻,它是一個長達兩年的過程,在結尾戲劇性地加快速度。一開始,巨大的房產泡沫在布什執政期間開始縮小。然後由抵押貸款擔保的金融工具的損失開始影響到金融機構。接著,雷曼兄弟的破產把事態發展推向高潮,也帶來了“影子銀行”體係。在那時,人們呼籲果敢和激進的政策,卻沒有得到回應。
到2005年夏天,在佛羅裏達、亞利桑那、內華達和加利福尼亞這些沙地州的主要城市,房價大約是10年前的1.5倍。其他城市的房價沒有漲這麼多,但是全美國範圍房產的繁榮顯示出典型的泡沫特征:相信價格將一直居高不下,趁著價格還在上升,購買者爭先恐後,還有大量的投機活動,甚至節目組還由此製作了一檔家裝真人秀電視節目《玩轉此屋》(Flip This House)。但那時,這個泡沫已經瀕臨破滅:大多數地方的房價雖然還在漲,但是房子越來越難賣出去了。
業界廣泛使用的美國住宅房價衡量標準凱斯—希勒指數顯示,在2006年春天,美國房價就達到了頂點。接下來的幾年,房價會一直居高不下的信念遭到狠狠的打擊。房價漲得最厲害的城市跌得也最厲害:邁阿密跌了50%,拉斯維加斯跌了60%。
令人驚訝的是,房產泡沫的破滅沒有馬上造成經濟衰退。房屋建設大大減少,但是出口的繁榮能夠暫時彌補這一損失,美元貶值使美國的製造商擁有很強的成本競爭力。然而,到了2007年夏天,房產的困境開始轉向銀行,此時銀行開始遭受由於抵押支持證券帶來的巨大損失。抵押支持證券是金融工具的一種,出售擁有抵押貸款集合體的現金流的證券,其中有些具有優先權,即優先獲得現金流。
這些優先權益本該是風險很低的,畢竟,許多人同時拖欠貸款也不太可能吧?當然,答案是,在房屋價值比借款者最初付出的少了30%、40%甚至50%的前提下,這種事是極有可能發生的。所以,許多原本被認為很安全的、受到標準普爾或穆迪AAA評級的資產最後變成了“有毒廢物”,隻值它們麵值的一小部分。部分“有毒廢物”由粗心的購買者承擔,比如佛羅裏達州的教師退休製度。很多“有毒廢物”仍滯留在金融體係裏,由銀行或影子銀行持有,並且由於傳統銀行和影子銀行都是高杠杆化的,人們很快就對這些機構的償還能力產生懷疑。
2007年8月9日,情況嚴重惡化。法國投資銀行法國巴黎銀行告訴它的投資者,他們再也不能從他們投資的兩個基金中取款了,因為這些資產的市場已經倒閉。信貸緊縮開始了,銀行為了避免損失,變得不願意貸款給客戶。房屋建設減少的綜合影響降低了消費支出,而信貸緊縮則使美國在2007年年底陷入經濟衰退的危機。
然而經濟一開始並沒有馬上走下坡路,直到2008年9月,我們還可以希望情況沒有這麼嚴峻。事實上,當時也有很多人說美國並沒有發生經濟衰退。還記得執行廢除《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的前參議員、後來投身金融業的菲爾·格蘭姆嗎?2008年,他擔任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約翰·凱麥恩的顧問。同年6月,他指出,美國隻是在遭受“心理衰退”,而非真正的經濟衰退。他還說:“我們變成了一個哀怨的民族。”
實際上,隨著失業率從4.7%上升到5.8%,經濟衰退一觸即發。但是最糟糕的事情還未發生,在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宣布破產的時候,經濟才開始自由落體式下滑。
為什麼一家中型投資銀行的破產破壞力這麼大呢?直接答案是雷曼兄弟的破產引發了影子銀行體係的運行,它的具體形式是“回購債券”。我在第4章中提過回購,即金融玩家(如雷曼兄弟)通過極短期的借貸(通常隻借隔夜)來支持他們的投資,並以抵押貸款作為擔保。這隻是銀行的一種形式,因為玩家們(如雷曼兄弟)有著固定資產(如抵押支持證券)而不是短期負債(回購)。但這樣的銀行體係是沒有任何安全保障的。像雷曼兄弟這樣的公司幾乎不受監管,這就意味著它們可以最大限度地借款,它們的負債幾乎和資產一樣多,它們要付出的代價隻是抵押支持證券的價值損失。
在21世紀,回購極易受到銀行經營狀況的影響。2008年秋,這樣的事情就發生了。原來願意向雷曼兄弟一類的借款人提供貸款展期的貸款人再也不相信借款人能夠贖回他們的抵押物,所以貸款人開始追加“折減”形式的額外保證金—基本上是增加額外的資產作為擔保。因為投資銀行的資產有限,這就意味著他們再也不能借到足夠的資金來滿足他們的現金需求,所以他們開始瘋狂地出售資產,這使得價格不斷下跌,貸款人要求更多的額外擔保。
在雷曼兄弟破產的這幾天,現代的銀行經營方式不僅摧毀了金融體係,而且摧毀了現實活動的融資。最安全的貸款人(美國政府,當然還有那些資金雄厚的大公司)還是能以低利率借款,但是即使是那些讓銀行承擔很少風險的借款人,也常常不是借不到款,就是要付很高的利率。
決策者十分擔憂金融體係的徹底崩盤,所以在拯救銀行的行動上,他們表現得十分強硬和果敢。美聯儲提供巨額貸款給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確保其不會出現資金短缺。美聯儲還提供了一係列特殊的貸款安排,以填補羸弱的銀行體係帶來的融資缺口。在兩次嚐試後,布什政府的“問題資產救助計劃”在國會獲得通過,獲批了7 000億美元救助資金,主要用於購買銀行股權,使銀行更好地資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