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改革相配套,從2009年開始,全國10%的縣市推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改革試點”,基本模式是積累式的:建立個人賬戶,每個參保者每年繳費在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中任選,有能力的村集體給予一定補助,各級財政為參保者補貼30~55元的補助。2011年,全國共有約2000個縣市參與試點,有32643萬人參保,比2010年增加22367萬人,實際領取待遇人數8525萬人,每月可以領到幾十塊錢。這與老的農村醫療保險(民政部設計,1992年開始,到1998年停止)相比是很大的改進了,因為老農保是一種純粹的農民強製儲蓄,政府不補貼一分錢,所以曾出現海南文昌市農民每月隻能領到3元錢的黑色幽默。[3]這種笑話不獨海南,全國差不多都有。
農民工的養老是中國轉軌時期的重大問題,全國有兩億多農民工,是一個人口超級大國的人數。他們的特殊性在於,在城裏工作,但身份還是農民。現在各地名義上鼓勵農民工自願選擇,按當地城鎮職工的繳費辦法,參加當地的養老繳費。但是,農民工沒有歸屬感,流動性很大,很難在一個地方打工15年,湊不夠將來領取養老金的年限條件,交了也是白交;另外,如果在一個地方參保,又流動到另一個地方,接續手續煩瑣,常常需要另起爐灶,所以一般選擇直接取出來,農民工的養老繳費成了純粹的瞎折騰。總體上,農民工還沒有退休的,他們交的所有錢,都被轉移到城市退休者手裏了,為維係城鎮職工養老體係做了“貢獻”。
私營企業、外企、個體經營戶,經常不交、少交、斷交保費,基本遊離於養老保險製度之外,更加劇了本來就支離破碎的中央養老保險製度的脆弱性。
參差的替代率和空賬
一方麵,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2010年,中國60歲以上的老人有1.77億人,占總人口的13.26%。大量人口退休,這些人絕大多數過去並沒有為養老保險繳費,沒有個人賬戶,他們的退休工資,隻能由正在工作繳費的人們來負擔。另一方麵,在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養老保險模式下,法律上,個人賬戶的錢,隻能屬於個人,即使是社會統籌賬戶裏的錢,也屬於全體為之繳費的人。可是,為解決燃眉之急,隻能動用社會統籌甚至個人賬戶裏的錢,有人的個人賬戶已經被“掏空”了,隻是名義上有錢。這就形成了個人賬戶的“空賬”,說白了,個人賬戶,差不多隻是個記賬的形式。
現在,正是20世紀50、60、70年代生育高峰時期出生的人在工作,整個社會的撫養比(用60歲以上的人口數,除以16~59歲正在工作的人口數)比較低,大約4~5人撫養一個老人,基本可以承受。但是,一般估計到2030年,撫養比將突破50%。同時,目前中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替代率(退休金除以退休前的收入水平)隻有30%。這也反映了中央養老保險體係的脆弱平衡和空賬的必然性。一般認為,如果替代率高於70%,就可以維持個人生活水準不下降;在60%~70%,也可以基本保證個人生活;50%以下則難以維持個人生活。1999年之前,替代率曾經達到75%,可以看到最近十多年間退休潮的到來。
目前,中國機關和事業單位退休職工的替代率在80%~110%,這幾千萬的高收入者,不繳保費,對社保體係毫無貢獻,卻用全體納稅人的稅收養老,還達到超過世界最高水平的替代率,對整個中國的養老保險製度是一個負麵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