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市場的邏輯與力量(3)(1 / 3)

丁誌傑:從國際層麵來看,剛才大家講到美國退出QE的影響。在全球化這個發展大背景下,區域化、集團化的新趨勢出現,特別是最典型的全球雙邊投資,會使得中國由過去的國際儲蓄大國變成國際投資大國,進而對世界格局產生重要影響。從國內來看,應該看到上海自貿區,特別是自貿區三十條意見出來以後,使得金融改革在2014年會以我們想象不到的速度往前走,不管你願不願意,這是希望。

朱海斌:2014年整體來說對發達國家是相對比較樂觀。有可能最大的一個正麵消息,是歐元區的複蘇會強於預期。最大的擔心,同意剛才諸位的觀點,美國退出QE,從目前來看,時間可能比預期的要提前。這對新興市場會造成大量資本流出,三季度已經看到預演,部分新興國家受到的衝擊會非常大,會帶動整個資產價格的調整和實體經濟複蘇的放緩。國內,2014年最希望看到的是在簡政放權和開放民間投資方麵能夠邁出正確步伐,包括“非公36條”,2014年是不是真正有突破。這是衡量三中全會公報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試金石。比較擔心的是銀行間市場流動性出現緊張的問題。在流動性管理上,銀行正試圖在一個更加市場化的機製上去操作,慢慢地降低杠杆上升的速度。在這個過程中,央行和市場都在學習,所以中間有可能出現某些偏差,造成並不是央行希望看到的流動性緊張,而是實體經濟裏借款利率成本上升,這會影響2014年經濟複蘇。

邵宇:海外方麵,中國周邊的國家對新版馬歇爾計劃的接受程度可能會超預期的好,包括高鐵的生意。但是,我比較擔心日本,其汙染、環境安全還有高度不確定性,可能是個很大的“黑天鵝”。國內方麵,對結構性的問題擔心過度,因為周期非常長,已經持續了將近48個月。而我們可能低估了周期性向上恢複的力量,經濟體有可能回到8%的增長速度。如果三件事情碰頭,中國的經濟就會硬著陸:第一是彙率的大幅度貶值,第二是房地產泡沫崩潰,第三是地方融資平台的風險。這個過程中,央行的態度,以及合理的社會融資總量調控至關重要。希望不要繃得太緊,留一點彈性。

互聯網金融到底是什麼?

鍾偉:對互聯網金融,五位有什麼評價?

邵宇:很簡單,顛覆性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可能就變成馬雲說的“你可能看不懂,最後被他玩死”。

朱海斌:我覺得互聯網金融會有大發展,但我不像邵博士那麼樂觀,互聯網金融的優勢總結有三條:第一是技術優勢,就是成本降低;第二就是大數據,金融服務信息不對稱性上會有大的理念突破;第三是經營理念的突破,更多的是強調麵向用戶的體驗方式。但是互聯網金融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大數據技術現在並沒有成熟,現在,市場更多的是幻想式的,落到實地還需要時間和過程。互聯網金融,一定要有風險管理,風險管理是內核。另外,現在比較多的是互聯網企業做金融,未來可能更多地看到金融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

陸磊:我的觀點有三個:第一,互聯網金融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後台,它將是崩潰性的,意思是說不能光看雲數據或者大數據時代,仍然要以曆史來評估未來的傳統金融方式,包括P2P等產品。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我還沒有看到互聯網金融可以對傳統金融的後台,也就是風控、產品研發構成實際替代,因此很可能會泡沫化。第二,現在的“一行三會”的監管模式是否適應,無論是現在金融企業搞互聯網產品,還是互聯網企業搞金融產品,恐怕都有問題,因為將進入到賬戶監管時代,無論你怎樣在互聯網上賺資金,但最後仍然會落實到賬戶中,監管主體是誰?第三,我們用什麼樣的貨幣政策應對未來的貨幣發行?大家知道比特幣的事,也知道互聯網企業在支付清算層麵上的操作。雖然我們搞利率市場化,賬戶將是永恒不變的命題。

丁誌傑:首先,互聯網金融並沒有在全球形成衝擊,衝擊僅在中國。不是因為馬雲厲害,而是中國特有的製度造成的,也就是現在的互聯網(企業)的金融,但是未來我們將更多地看到金融的互聯網化。其次,這個問題要放到整個金融脫媒的層麵來看,從差異來看。美國20世紀七八十年代也有兩次脫媒,第一次脫媒來自貨幣市場資金;第二次是連鎖店、大型超市,所謂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衝擊。中國應該也有兩次,影子銀行、信托產品渠道,這是銀行體外循環的解決,而不是資本市場循環。第二次的大型超市和連鎖店,這些非銀行沒有形成衝擊,但在互聯網中形成衝擊。我個人認為中石油的加油站對金融體係的衝擊都比互聯網要大,它現在是既有體係的受益者,它沒有對金融發動衝擊。為什麼互聯網在中國做得這麼好,可以看看銀行。因為存款準備金率等存在,銀行存款綜合成本超過4.5%,這麼低收益的資產,對商業銀行而言一定要通過抬高利率和利差來實現利潤。馬雲沒有這個負擔,所以在短期情況下,這是中國金融改革的邏輯和順序問題。在中國單獨推進利率市場化,會看到利率和利差越來越高,所以必須要進行對外開放模式的轉型。我們現在對國外是有補貼的,我們的資金輸出是補貼的,要在國內補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