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50 長期堅持獲得高效
人生的奮鬥是馬拉鬆,不是百米跑,短時間的高效率並不是高效,隻有長時間的堅持才能獲得真正的高效。很多的人的一生,也曾創造過較高的效率,但最終沒有能夠成功。他們在青少年時代學習努力,取得優異的高考成績,成為某名牌大學的學生,但大學畢業之後就漸漸地銷聲匿跡;他們在創業階段非常刻苦,創造了超人的效率,在很短的時間內取得了讓人羨慕的業績,但終究歸於平淡。
宏基集團董事長施振榮先生是一位長期堅持的專家,他將“盡力而為”作為自己的人生觀,創造了台灣最大的計算機專業廠商。“盡力而為”就包含有堅持不懈的意思,不管是少年時代還是老年時代,不管是創業期,還是守業期,都要求盡力,一個人隻要盡力,就能創造較高的效率。
施振榮的一生都在努力,因為挑戰無處不在,為了迎頭趕上先進的經營模式,施振榮沒有辦法不長期堅持。雖然他的創業發展經驗被編入哈佛大學教材,他的豐功偉績被人津津樂道,但筆者認為他的主要經驗在於能夠長期堅持獲得高效。
多年前,施振榮創立了榮泰電子公司,由於沒有核心競爭力和管理方麵的問題,公司很快解散。施振榮發現,自己對微處理機具有濃厚的興趣,那與夥伴們一起創立了宏基,堅持員工入股、排除家族色彩的經營方式,成為台灣企業界的創舉。
當時台灣地區的產業,以代工為主,隻有製造利潤而沒有開發、營銷利潤,這也是所有發展中地區的通病,施振榮決定長期堅持下去,為落後地區的企業闖出一條發展新思路。他不但下定長期堅持的決心,還要求所有的員工都能長期堅持。施振榮給宏基創業初期製定的人才策略是,以薑太公釣魚,願者上釣的方式招聘那些願意自討苦吃者,由公司替員工繳國小費,而員工替公司做大回饋;要求全體員工必須發揮發揮屢敗屢戰的長期奮鬥精神。
在這些方針的指導下,宏基贏得了效率,發展速度是驚人的。1980年代末,新的問題出現了。在施振榮看來,宏基發展得太順利了,很多新進員工對企業文化沒有充分的認識,不具備長期堅持的決心,因此,必須對企業實施變革。他開始在企業內實施由上而下的主動改造,掌握從高層開始、持續的企業改造工作,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將大企業變成“小組織”,讓小組織通過長期的發展不斷變成大企業,在自身發展的同同時讓集團獲得效率。
變革之後,決策的速度變快,營銷費用也大幅度節省下來;公司出現了最可喜的局麵,那些隸屬於小組織的員工,對公司也更有歸屬感,堅定了長期奮鬥的決心。
在企業改造的過程中,不斷地溝通說明、建立共識,以及讓員工感受到被保護,而絕不是被犧牲者,是很重要的一環。這樣才能避免員工產生消極情緒。
有著多年創業經驗的施振榮先生,形成了一整套創業發展的思路。在他看來,創業也好,做事業也罷,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他因此告誡那些躍躍欲試的創業者,千萬不要“不要急於創業!”,因為創業的風險大,盡量不要用自己的錢付學費,失敗的打擊對創業者非常可怕,因此,最好能在他人的企業內學習成功或失敗的經驗,等積累下來資本之後再思考創業的問題。這就需要創業者具備持久戰的心理,要沉得住氣,通過長時間的努力獲得源源不斷的效率。
長期堅持也是資金準備的需要,施振榮認為創業所準備的資金及達到平衡的時間,一定要比預期的多出一倍。舉例來說,如果你準備用100萬元開辦一個企業,希望在兩年內使得事業進入平穩發展的軌道,你就必須要有200萬的資金準備和堅持4年以上的心理準備。需要準備的資金翻番了,必須花更多的時間積累。
將事業做大做強,必須長期堅持。創業初期,施振榮盡量讓更多的人參與入股,這樣可以分散風險,但也會造成利益被分享,即錢讓給別人賺而自己獲得收入降低;要獲得豐厚的回報,就要求創業者團結一致,樹立長遠發展的觀點,讓每個人獲得越來越多的利潤絕對值。任何企業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發展到最大,它們都有一個創業、發展和不斷壯大的過程,企業的經營者和勞動者就應該有長期堅持的決心,不斷地投資(勞力、體力和資金的投入)以獲得發展效率,最終贏得事業的最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