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羅馬帝國與西班牙、英國之比較(1 / 3)

我曾經在第十二章提到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吉本是18世紀的曆史學家,這本書也是經典著作。他揀選羅馬帝國一千四百年曆史作為個案,時間跨度非常長。在這一千四百年間,羅馬帝國改變了內在性質和外在情境,吉本是第一個徹底精致處理這個問題的哲學家。

吉本關於羅馬帝國崩潰的觀點

吉本的處理方式,首先是討論羅馬帝國的各地如何和中央疏離,其中最大的危機是東西羅馬的分隔。東羅馬帝國皇帝本來是西羅馬帝國的副皇帝,後來兩邊變成競爭和對立的狀態。吉本也討論羅馬帝國和其他單元一步步的疏離,這最終導致羅馬帝國的崩潰。

吉本著重於資源是否能集中或分散,也討論到軍隊是否對中央效忠。他最大的注意點是羅馬城當年的共和國裏麵的公民精神——羅馬共和國算是民主政權,它的政權不在老百姓手裏,是在市民手裏。但老百姓對羅馬帝國有很大的認同,這種公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是羅馬帝國可以在地中海逐漸擴張的主要原因。公民對羅馬城是絕對的效忠。

可是,吉本認為,到後來這種公民意識逐漸淡化,代替它的是基督教。基督教將羅馬大多數的人民轉化,使其認同這種外來的宗教。吉本對基督教的印象不太好,他認為基督教和世俗政權競爭。基督教的精神有相當成分是虔誠而消極的,和羅馬公民的積極參與很不一樣,所以,盡管他認為羅馬帝國崩潰有軍事、政治、經濟和信仰等方麵的原因,在他的語氣裏麵所表現出的是,新接受的基督教信仰銷蝕了羅馬人的誌氣。

也因此,吉本的分析雖然非常周全,但在大部分的基督教世界,除了一些自由主義者,信仰基督教越虔誠的人越不喜歡吉本。他們稱他為異教徒,認為他誤解了基督教精神。我認為這是對吉本的誤解,因為吉本講的是15世紀期間天主教廷存在愛德華·吉本(1737——1794年)在這一千四百年間,羅馬帝國改變了內在性質和外在情境,吉本是第一個徹底精致處理這個問題的哲學家。

的現象。

吉本列舉許多的因素,比如說資源不集中、管理無效率、軍隊跋扈、信仰滲透,但他的陳述其實並沒有講到這些因素之間的關係。我個人認為,他如此列舉而不分析的緣故,是他不理解一個共同體。任何共同體包括帝國、包括人的身體在內,內部各個部分都是互相依靠、互相牽製的,牽一發而動全身,一個垮了就全部都垮了。這幾個因素中,吉本沒有分辨其先後順序。

快速而無時間充實的擴張

若是我要做點區分,我認為羅馬帝國本身是一個快速而沒有時間充實的擴張形態。一批批羅馬軍團由將軍率領征討各處,很快占領一塊塊的地方,北到高盧(今天的法國),南到非洲,東到整個小亞細亞以及中東地區,當然也包括歐洲大陸一直到今天的東歐。這一大片土地本來都是不同的民族和文化據有的一些城邦,每一塊被征服的新土地,都有不同的政治製度和社會結構,更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羅馬是以武力征服這些新的地區,它對每個地區的管理實際上是監督,而不是真正參與。往往是由當地原來的政府繼續管理,而羅馬將軍率領的軍團在旁邊監督。大家最熟悉的是基督教《聖經》裏講的猶太人的情形,猶太王希律王①統治以色列國,猶太教的教士是非常有權威的統治精英,羅馬的總督彼拉多②並不過問以色列國內政治。如同大家熟知的例子,耶穌基督最後被判處釘死在十字架上,彼拉多說這是你們最後的決定,我洗我的手,我無罪。

整個過程從審判到宣判死刑,是按照猶太人自己的法律進行,羅馬帝國並未介入。我們熟知《聖經》的人知道,猶太人挑戰耶穌要他回答一個問題:愷撒大還是你的上帝大?耶穌的回應是:愷撒是愷撒,上帝是上帝。拿個銀幣來丟在地上,銀幣上是愷撒的頭,愷撒隻管收稅,隻管掠奪財物,而人的靈魂和自由還是屬於上帝的。

這種散漫的大帝國,很像“日不落”的大英帝國:各地有各地的統治管理係統和當地的風俗習慣,英國的法律隻管很小的一部分,當地的不成文法還是照樣生效。舉例而言,1997年以前,香港地區存在兩種法律,香港和九龍使用大英律,新界仍舊按照大清法律管理。因此,羅馬帝國的各個部分,並不是有機性的結合,而是由羅馬兵團占領,強製地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