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令一股腦將罪責全部攬在了自己身上,縣令之子在旁邊聽得都愣住了。
竟然是他爹幹的。
要說這縣令雖然是個狗官,但是也的確是個好父親,他光想著讓他兒子過上好日子,這種要命的事情硬是沒有告訴他兒子,就是怕有一天東窗事發牽扯到他兒子頭上。
沒想到正是這個習慣救了他兒子一命。
太子聽完縣令的供述,和他猜想的一樣,果然是兩全其美之計,隻是怪他沉不住氣。
縣令知道自己一定跑不了了,也不再掙紮,隻是求太子能放過自己的兒子。
縣令之子也不是個沒良心的,見都這個時候了,老爹還在想著怎麼保自己的命,當下痛哭流涕跪下求情。
太子可不會對這種人渣心軟,這次告密的事情縣令之子的確不知情,但是他之前做的惡事也需要受到懲罰。
至於縣令,之前便聽他說自己在京都有人才敢如此放肆,這時太子倒是好奇,他背後的人究竟是誰?或許可以趁此機會將背後之人揪出來。
隻是那縣令嘴硬得很,無論太子怎麼問就是不說。
他可不傻,那人是他最後的機會了,若是他將那人供出來,自己的兒子一定沒命。
沒想到這縣令還是硬骨頭,太子也不再勉強,匪徒一事終於落下帷幕,至於縣令,擇日便押送回京等候發落。
縣令一家一夜倒台,百姓自發送錦旗感謝,太子也很感慨,看來這縣令一家子平日裏壞事沒少做,大家都看不下去了。
隻是因為暫時沒人接替縣令一職,太子隻好臨時坐鎮,等聖人那邊的委派下來,自己便可以功成身退了。
匪徒一事,聖人很滿意,太子也為自己積攢了不少民意。
既然貪官已除,雲思遙也要開始自己此行的真正目的了。
第二日,雲思遙便帶著知秋出門去考察市場。
經過一天的走訪,雲思遙發現這裏的交通很不便利,之前他們從京都來花了兩三個月的時間坐船,時間長不說,風險也高,畢竟坐船經常遇上個風浪什麼的也不是什麼少見的事情。
雲思遙看了地圖,京都到南邊其實有一條近路,若是能將陸路打通,快馬加鞭,一個月時間就能到達那邊。
這可以坐船足足快一個多月。
雲思遙將想法跟太子說了,畢竟太子此行的第二個目的就是發展南邊的經濟,百姓安居樂業,就是他最大的心願。
聽完雲思遙的話,太子表示讚同,要致富先修路,隻有交通便利了,外麵的人才願意來。
於是當下寫信給聖人,跟他說了這個提議,要朝廷提供開發金。
眼下自己能做的,就是先將這裏的治安做好。
太子花了一周時間將府衙的人更新換代,凡是那些被百姓舉報過有貪汙、受賄、欺壓百姓的人全部下任,再由百姓舉薦替補。
一番折騰,衙門總算有了樣子,太子見著煥然一新的衙門,心中很是欣慰。
隻是沒想到,在所有事情都準備就緒後,衙門內部又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