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看來,在動亂麵前的李清照腦子並不清白,相反,她不會審時度勢,而且滿腦子都是天真的想法。她不知道在殘酷的戰亂中,有多少人會像她一樣把保護文物放在第一位,更不知道,她對夫君的一片懷念與深情在此時是何等的微不足道,無論她在心理上能否接受,事實就是事實,而她做不到的就是直麵這個事實。
除了處理文物事件的失敗,在趙明誠死後,李清照在情感生活上更經曆了一次慘敗。經曆了國破家亡和文物損失的巨大打擊後,她需要有一個肩膀靠一靠,淒苦中的李清照遇到了生活中的第二個男人張汝舟。在張汝舟的花言巧語下,李清照以很快的速度與其結婚,結果發現張看重的並不是李清照,而是要得到她手中的文物,而且為了文物,還對李清照實施家庭暴力。看清張汝舟的真實意圖後,李清照在婚後僅三個月與張離婚。
在這件事情上,值得肯定的是,李清照在認清張的真麵目後離婚意誌的堅決,為此她寧願承受牢獄之苦也在所不惜,表現了她獨立的人格和個性。然而細細分析,李清照以年近半百的年齡,卻看不清一個人,或者在沒有看清之前就速速成與其結婚,簡直不可思議。以她的聰慧,出現這種人生尷尬,隻能說明她在對待個人生活上眼光欠敏銳。事後她自己也悔恨:“忍以桑榆之晚節,配茲駔儈之下才”。不能不說,這件事是李清照一生中的遺憾。
縱觀李清照一生,在詩詞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績,被奉為一化詞宗當之無愧,就連蘇軾、王安石等前輩文豪她都可以大膽地批評,可見她功力的深厚。
然而,作為封建社會一閨中女子,作為一個貴族家庭的女性,李清照前半生一直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衣食無憂和家庭生活的美滿,讓李清照將大量精力用於讀書創作。雖然她也寫出了一些內容比較深刻的文章或語句,然而她並沒有真正經曆多少苦難,在她的腦海裏有三件事最重要,一是讀書寫作,一是文物收藏,再就是一份甜蜜的愛情生活。當然,她也關心時局,但作為一個旁觀者,她的關心總隻能停留在紙上。如果在一個治世,她的這種生活方式是純潔、高尚、幸福和美滿的。李清照的悲劇在於,她又遇到了一個亂世,而在亂世中,她不能及時調整生活的重心,依然帶著一顆浪漫不切實際的心,傾心於保護文物和保衛愛情,她的失敗是注定的。
李清照以出色的詞作和命運多劫長久地留在人們心中。從文學的角度看李清照,她才華出眾。用道德的眼光看李清照,她人格高尚。但是用現實的眼光看李清照,她又是拙於心計的,問題在於,無論一個多麼出色的人,怎麼可以離開現實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