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傾我所有過一生從來沒想過有一天會和咖啡館有怎樣的聯係,沒想過自己會開家咖啡小店,沒想過因為工作又接觸到這麼多全國各地的咖啡店主,沒想過自己做起了咖啡館文藝分享聯盟、在各地咖啡館裏辦藝術展、排演原創近景話劇,更沒想過會寫本關於“咖啡館”的書。

也許人生就是由許多的“不曾想到”組成的吧!

在電台實習那會兒,大我一些的“正式工”們帶我去酒吧玩。大學還沒畢業的我格外青澀,在此之前從未進過酒吧,於是去那樣的場所顯得很不自然,不愛喝酒,更不愛跳舞。想聊聊天,耳邊卻是震耳欲聾的慢搖音樂,後來隻能被傻傻地灌酒,然後去外麵吐。常常要玩到淩晨兩三點,坐在出租車上,看著外麵的路燈,常在想:我何時才能真正長大?怎麼就不能成熟fashion一點呢?怎麼就那麼拘謹放不開呢?不行!我要改。

直到有一次,我跟川大一位心理學博士聊天,提起這個片段,道出自己的困惑,希望她能幫我想辦法。原以為博士一定會告訴我怎麼更外向、怎麼更適應酒吧。意外的是,她卻說:“你不用改,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方式。難道不去酒吧就不fashion了嗎?有的人喜歡熱鬧,有的人喜歡安靜,有的人喜歡看山水,有的人就是喜歡高樓大廈。這個應該跟隨自己的感覺,怎麼舒服怎麼過。”

這段話給了我很多啟發和鼓勵,我開始逐漸踏實地遵從自己內心的感受,而不跟隨別人。我發現:像咖啡館這樣的地方常常讓我感到舒服,即便那時也許不愛咖啡,也不懂什麼小資什麼文藝,隻覺得有甜點,有咖啡,一個人,一本書,一下午,如果咖啡館裏能照射到陽光,這是再好不過。靜謐、溫馨、恬靜……這樣的感覺真好。

後來,我開了一家屬於自己的咖啡館,在四川師範大學校門外,很小,也很文藝,很多人喜歡。然而我收獲的不僅僅是“金錢、朋友和故事”這些所謂開店成功的元素,還有更多生命中的意外感觸。

通過這家小店,我找到了自己最舒適的生活方式和特質。沒有提前設計,就按自己想要的感覺裝扮咖啡館,格子桌布、巧克力色沙發、綠色的門、擺放很多的書,還有慵懶的音樂,再親手畫些海報和小裝飾……居然後來被很多人說成“小清新”。才發現,我原來是個十足的文藝青年。

我拿起相機,在城市中遊走,拍下那些覺得美好的瞬間,後來幹脆做成明信片,放在店裏展覽出售。因為在大學門口,我又特意拍了“川師”係列的明信片,很多來這所大學遊覽的人或是畢業季的學生尤其喜歡。後來我又拍了“幸福成都”係列,來此求學的學生總喜歡買上幾張寄給外地的朋友。

拍明信片的日子,讓我回想起初中的時候,自己特別想當攝影師,拿著傻瓜相機在同學中“招攬業務”,拍一套十張的寫真25元。當時我還挺會算:一卷最便宜的樂凱膠卷是22元,隻要有一個人來我這拍了,成本就回來了。後來還真給兩個同學拍過。於是,我幹脆在現在的咖啡館裏做攝影服務,為客人拍攝店內或校內的寫真攝影。用一大麵牆將好看的照片放在上麵,對攝影服務進行推廣。做起了“咖啡館生活隨拍”,化妝和服裝由客人自己準備,省去這上麵的費用可以以很低的價格為他們拍攝,學生也很樂意。將自己的愛好與咖啡館融合,賺錢成了順便的事,重要的是自己熱愛並快樂著。

我還在店裏做網絡和實體聯動營銷。桌牌上宣傳網店,網店裏賣些自己做的手工珠鏈,在店裏消費後去網店購買還有優惠,在咖啡店的玻璃櫥窗有我收藏的音樂CD,可以出售,也歡迎客人用舊書換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