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孤獨(1 / 2)

臥談已經成為了成為了我和小涵睡前的必備項目,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

與我所體會到的幸福感不同,回到家,小涵所感受到的,是一如既往的孤獨。

同樣是豐盛的晚餐,同樣是一家人團坐在桌前,感受到的卻完全不是相同的體會。

同樣有爸媽對於學校各種情況盤問,同樣是和爸媽探討生活瑣事,小涵感受到的卻是無盡的壓力。

“怎麼可能會是這個樣子呢?”我完全不能理解。

“其實很好理解,我給你舉個例子吧”小涵發來消息。

她舉了個這樣的例子,高中時候,他們班有一個男生特別皮,整天跟老師對著幹。有一次把黑板擦粘在講台上,老師一開始拿的時候沒拿起來,用力一拽,板擦脫手了,打在老師的格子襯衫上,氣的老師罵了一節課。當她把這個事情當成是個笑話講給她媽媽聽的時候,她媽媽回了一句:“在學校就好好學習,別整天關注些亂起八糟的東西。”然後就轉身收拾家務去了。

還有一次,小涵和同學鬧了一點小別扭,回家跟她媽媽說,結果她媽媽沒等聽完就劈頭蓋臉的把她訓了一頓:“你還是沒把心思用在學習上,如果心思都用在學習上,還哪能顧得了這麼多東西,哪還有時間和同學鬧別扭。”

我不知道小涵的媽媽這種邏輯是從哪裏來的,但這種邏輯我倒是聽過很多次。這種邏輯的基礎就是作為一個學生,除了學習之外的事情都是次要的,“兩個凡是原則”:凡是能促進學習成績提高的,都是正確的;凡是對學習成績的提高起不到促進作用的,都是錯誤的。

我很慶幸,盡管我爸媽也收到“兩個凡是原則”的影響,但他們還是給了我足夠的空間。

“你不是還有你姐姐嗎?”

“姐姐很多時候都能讓我寬慰很多,隻有姐姐才會聆聽我內心的想法,替我解憂。”

“那不就是了,有個姐姐或者哥哥多好,我從小就希望這樣,可惜那是沒有可能的。”

“有姐姐有好處也有壞處,姐姐就是一麵鏡子,有鏡子照著,想做到優秀,太難太難。”

確實是這樣,無論多麼優秀的人,怕就怕前麵有個更優秀的人。正如周瑜臨死前的感慨:“既生瑜,何生亮!”小涵的姐姐,按照她媽媽的說法就是:長得比小涵好看,也比小涵聽話懂事,需要家長操心的也少,學習成績還好,考的大學也好……

“那有沒有你媽媽覺得你比你姐姐優秀的地方?”

“印象裏好像沒有,每次和姐姐一起走親戚,親戚們都誇她姐姐怎麼好怎麼好的,輪到她的時候,最多也就是‘姐妹倆都很漂亮、姐妹倆都挺優秀的’。”

“好吧,我大概能體會那種感受。”

“所以說,雖然看起來每天過的都很好,但是內心裏卻總覺得孤獨,有很多想法,不知道向誰傾訴,即便是我姐姐,也常常沒辦法理解我,他們都感覺我過於的多愁善感。”

“可以跟我說啊,我總不會像你爸媽那樣拿出一種老學究的態勢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