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最早進入寧夏的紅軍:紅二十五軍(1)(1 / 3)

70多年前,中國工農紅軍舉行了二萬五千裏長征,進行震驚世界的戰略大轉移。在這個震驚世界的壯舉中,共有4支紅軍部隊進行了長征,除了紅一、二、四方麵軍三支主力紅軍外,還有一支從武漢黃陂北部山區誕生的革命隊伍——紅二十五軍。

過去,紅二十五軍西征北上的曆史鮮為人知,我們對紅二十五軍在寧夏境內的活動也很少介紹和研究。紅二十五軍,是一支具有傳奇色彩的紅軍部隊,在中央紅軍長征之前,就根據黨中央指示,高舉北上抗日的旗幟,經受了艱苦卓絕的戰爭考驗,曆時10個月,行程近萬裏,是中央紅軍翻越六盤山之前最早進入寧夏南部地區的一支紅軍武裝力量。

這裏所說的紅軍長征,是指最早到達寧夏南部地區的參加長征的紅軍。

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隊

實際上,紅軍在寧夏活動較早。如果以1932年成立的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隊算起,還要早幾年了。1931年9月,劉誌丹在陝甘邊界地區,成立了南梁遊擊隊,劉誌丹任總指揮,下轄三個大隊,共300餘人。10月,閻紅彥等人領導的陝北遊擊隊到達南梁,與南梁遊擊隊會合。1932年1月,南梁、陝北兩支遊擊隊在新正縣(今甘肅寧縣)柴橋村改編為西北反帝同盟軍,謝子長任總指揮,劉誌丹任副總指揮,楊重遠任參謀長,下轄4個大隊,共700餘人。2月12日,根據陝西省委指示,西北反帝同盟軍在甘肅正寧縣三嘉原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隊,謝子長任總指揮。12月24日,陝甘遊擊隊在宜君轉角鎮(今陝西旬邑縣)正式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第二團。

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隊及紅二十六軍先後長期活動在陝西、甘肅交界處,深入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糧食,開展遊擊戰爭,創建了陝甘邊蘇區。1935年2月,陝甘邊蘇區與陝北蘇區實行統一領導,形成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全國唯一完整的根據地——西北革命根據地。就是這塊根據地,成了中共中央和各路紅軍長征的落腳點,也成了抗日的出發點。

1932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的前身——陝甘遊擊隊已進入寧夏南部固原、海原等地活動,影響較大。固原縣蒿店兵變獲取的槍支彈藥,目的就是要進一步裝備和壯大這支軍隊。

1932年10月28日,國民黨軍事管理部門給西安綏靖公署甘肅行署主任鄧寶珊部配發了一批槍支,其中步槍800支,駁殼槍200支,還有一批彈藥。這批武器彈藥由西安運往蘭州,必須經過西蘭公路要塞固原縣蒿店鎮。鄧寶珊也很謹慎,派幹部補習隊260餘人前往甘肅平涼接運。為了搞到這批武器,中共陝西省委派常委李艮(化名愚癡)前往平涼後,與中共隴東特委書記劉傑三取得聯係。之後,他們與幹部補習隊的中共黨員李華鋒(補習隊軍士隊分隊長)、竇文德(支部書記)等人接上了頭,準備截獲這批武器,裝備劉誌丹領導的陝甘遊擊隊。

10月28日,這批武器彈藥由平涼啟運後往蒿店方向而來。蒿店,是進入三關口瓦亭峽之前的一個地勢險要的鎮子,也是西蘭公路上重要的驛鋪。由平涼押運武器彈藥的這支人馬,夜宿蒿店。補習隊黨支部決定這天的午夜蒿店發動兵變,奪取槍支彈藥。由於處置不當,被大隊長楚則先察覺,補習隊黨支部遂決定提前到22時行動。李艮、李華鋒等人帶軍士隊黨員和積極分子共32人,攜槍56支,出蒿店西門,趟過頡河水後,留6人掩護,其餘向東北方向撤離。途中,宣布成立陝甘遊擊隊第七支隊,李華鋒任隊長,李艮任政治委員。但由於各種原因,蒿店兵變成立的這支軍隊沒有完整地保存下來,融入了其他隊伍之中。蒿店兵變,不但在當時影響很大,而且對不久進入寧夏固原的紅二十五軍同樣有一定影響。

應該說,這是紅軍長征進入寧夏最早的紅軍。

紅二十五軍的緣起

1932年5月,國民黨就開始準備對各根據地紅軍發動第四次“圍剿”。這次“圍剿”,敵人采取的戰略是逐次轉移重點,實行各個擊破,即首先集中兵力進攻鄂豫皖、湘鄂西根據地。之後,對中央根據地發動大規模的軍事進攻,達到圍殲中央紅軍的狂妄目的。為此,蔣介石於1932年5月,自任鄂豫皖三省“剿匪”總司令,在準備對鄂豫皖、湘鄂西根據地發動“圍剿”的同時,又組成以何應欽為首的贛粵閩邊區“剿匪”總司令部,指揮江西、廣東、福建以至湖南的國民黨軍隊,牽製削弱中央蘇區紅軍的力量,配合北線作戰,並為大舉進攻中央蘇區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