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中央紅軍翻越的最後一座大山:六盤山(1)(1 / 3)

紅軍落腳步陝北的前後

半個多世紀前,紅軍長征翻越六盤山震驚世界的壯舉,肩負著偉大使命的紅軍西征,緣此而促成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些曆史事件,在中國共產黨的曆史上,在中國現代革命史上都是一段扭轉乾坤的特殊經曆。在中國軍事戰爭史上,更是一座空前的豐碑。這一特定時空中輝煌而壯闊的曆史時段,又與寧夏山川的蒼茫大地融注在一起

紅軍北上,到底在哪兒落腳?過去曾有過幾種說法。其實,紅軍前往陝北,是毛澤東早已看好的去處。1935年8月,在沙窩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就已經淡了他的主張:西北地區的特點,是統治階級最薄弱的一環,帝國主義勢力最弱的地方,因靠近蘇聯在政治上物質上能得到幫助。西北地區的困難是人口稀少、物質條件缺乏、交通不便、氣候條件差等(《毛澤東年譜》上卷,第465頁)。他實際上已經從政治、經濟、地理、交通多個方麵深思熟慮過陝北這個地方。再加上鄂豫陝蘇區北上進入陝北的紅軍及其已經形成的陝北根據地,中央紅軍翻越六盤山進入陝北,是曆史的必然。

1935年6月,紅軍一、四方麵軍在川西會合之後,中央基本決定向陝甘方向發展,在川、陝、甘三省建立蘇維埃政權。四川懋功縣兩河口會議之後,這種思路更為清晰:北上抗日,建立川、陝革命根據地。

1935年7月,紅軍在甘肅哈達鋪宿營時,獲得了一張國民黨的《晉陽日報》,從中知道了“陝北劉誌丹‘赤匪’捕已占領六座縣城,擁有正規軍五萬,遊擊隊、赤衛軍和少先隊二十萬人。”(高朗亭《謝覺哉談劉誌丹同誌》,《革命英烈》1982年第2期)於是,9月22日,中共中央在哈達鋪召開紅軍團以上幹部會議,毛澤東在會上說:“感謝國民黨的報紙,為我們提供了陝北紅軍的比較詳盡的消息,那裏不但有劉誌丹的紅軍,還有根據地。”(楊成武《記長征》,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82年,第226頁)當得知紅二十五軍與陝北紅軍會合的消息後,中央決定前往陝北,決定所革命的大本營放在陝北。甘肅迭部縣俄界會議之後,會議決定紅一軍、紅三軍、軍委縱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彭德懷任司令員,毛澤東任政委,下轄3個支隊,第一縱隊司令員林彪,政委聶榮臻;第二縱隊司令員彭德懷兼任,政委李富春;第三支隊司令員葉劍英,政委鄧發。之所以改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就是要在特定的曆史背景下把紅軍隊伍融入陝北紅軍之中,融入陝甘根據地,從地域上獲得明確的奮鬥目標。稱謂上的變化,再現的是毛澤東高瞻遠矚的軍事思想。

翻越六盤山的艱難處境

1935年8月,中央北上的決定、毛澤東的主張,並沒有得到張國燾的擁戴,張國燾反對中央紅軍北上。當毛澤東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中央紅軍),麵對國民黨軍隊的前堵後追,翻越紅軍長征最後的一座大山——六盤山的艱難日子裏,張國燾卻在四川理番縣卓木碉(今馬爾康縣的白莎寨)另立中央,分裂紅軍。9月,是中央紅軍抵達陝北前最困難的時期。當張國燾分裂中央後,蔣介石又於9月26日在西安成立國民黨西北“剿總”,準備將紅軍剿滅在寧夏南部、甘肅東部一帶。成仿吾先生在他的回憶錄裏說:“蔣介石當時的戰略方針是:緊跟著我們,不讓我軍有休息的機會,使我軍增加減員數字,以圖達到不戰而削弱紅軍的目的”(成仿吾《長征回憶錄》第134頁,人民出版社1977年10月)。

毛澤東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翻越六盤山的。10月5日,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7千餘人分3個縱隊進入寧夏南部單家集、興隆鎮、公易鎮,毛澤東夜宿單家集,參觀了清真寺,並與回族阿訇足膝相談。次日晨離開單家集後,國民黨空軍即向毛澤東夜宿的地方投下數枚炸彈。由此可見當時國民黨盯得很緊,環境非常險惡。10月7日,是毛澤東等中央紅軍翻越六盤山的日子。六盤山自古以來就是關中西出塞外的屏障。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和紅軍沿六盤山西側的王套、後蓮花溝翻越六盤山,不能走元代以來通行的“西蘭公路”六盤山道,是在國民黨軍隊前堵後截的非常有限的地域空間裏,憑借六盤山的險峻溝壑作為掩護走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