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夜宿
青石嘴戰鬥之後,紅軍繼續東進。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等隨一縱隊經青石,穿過平(涼)固(原)公路,進入彭陽縣境內的小岔溝。二、三縱隊經什字路臥陽川,進入掛馬溝。當晚宿營於古城鄉境內的掛馬溝、小岔溝和遒河一帶,毛澤東夜宿小岔溝陽窪張有仁家的窯洞裏。這裏座北麵南,在茹河北岸。山南水北,陽窪就是依茹河水而來的。
曆史上,茹河流域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途,地理環境造就了這種地理意義上的格局。紅軍進入寧夏南部,往陝北的走向,基本上是沿戰國秦長城的走向過來的,這不是偶然的決定,是中央戰略決策早已決定的,戰國秦長城的走向,就是紅軍到達陝北的地理坐標。沿茹河東進,仍在長城之內。70多年前的茹河,水源充沛,非常宜於行軍。
古城小岔溝,位於六盤山東麓茹河北岸。毛澤東當年住過的張有仁家的窯洞,依山而建,坐北朝南,是黃土高原上傳統的窯洞建築形式。院內原有5孔窯洞,現存3孔,至今仍然保存完好,毛澤東當年就住在中間這孔窯洞裏,當年用過的門板等還保留著。《彭陽縣誌》記載,小岔溝這一帶當時人煙稀少,紅軍大都露宿。毛澤東夜宿的主人家張有仁去給紅軍前鋒做向導,家人上山躲藏。後來,張有仁的兒子張萬發聽說紅軍是窮人的軍隊,才消除了顧慮,打發村裏人田有福在山上找回老婆王彥花,回來燒水做飯。
王彥花回來了,在山上躲藏的人也慢慢返回村裏。恐慌過去之後,又慢慢恢複了平靜。
而今,身臨其境,當年毛澤東夜宿窯洞的情景,會讓你的思緒長上翅膀,盡情地遐想。茹河水早已流走了那個特殊的夜晚,可那個簡陋的窯洞卻留下了揮之不去的曆史。
1996年,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彭陽縣人民政府將這裏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關部門聯合設立了保護標誌,劃定了保護範圍,建立了保護檔案。2000年以後,對窯洞進行了維修加固,相關的文物也放置在窯洞,如雕花木椅、案板、水缸等生活用具等;同時,還配有與窯洞相關的介說文字,便於遊人了解。這裏交通方便,位於銀(川)平(涼)公路邊緣,與周圍的紅色文化景觀能有機地連在一起,如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彭陽任山河烈士陵園等,便於旅遊開發,便於進行愛國主義傳統教育。
向白楊城進發
為了擺脫後麵的追敵,10月8日淩晨,紅軍部隊分兩路從駐地出發,毛澤東並沒有在陽窪村這口窯洞裏休息到天亮。因為要擺脫尾追的國民黨軍隊,遂向白楊城方向進發。離開這裏之後,為了行軍迅速方便,夜宿古城的紅軍陝甘支隊左右兩路出發,又兵分兩路並進。一路從遒河一帶出發,沿古城北山東進;另一路從掛馬溝經沙河、楊場進古城川。兩路隔河相望,齊頭並進。這一帶是國民黨馬鴻賓的防地,紅軍在這裏遇到了前來堵截的馬鴻賓部三十五師一個步兵營。
到了古城以西地區時,與堵截紅軍東進的馬鴻賓第三十五師一四四旅一個團相遇,國民黨軍隊以為紅軍離這裏還遠,是在毫無戒備的情況下與紅軍交火的。紅軍已經布下了“口袋”,國民黨軍糊裏糊塗就鑽進來了。紅軍有備而戰,從左、中、右三麵突襲,國民黨軍隊以觸即潰,拚命向北山頭逃竄。戰鬥很快結束,紅軍擊敗堵截的國民黨軍隊,並獲取槍械和軍衣等物資。俘虜的國民黨軍隊,少數人參加了紅軍,大部分發給路費回家。
成仿吾在《長征回憶錄》一書中,也記載了這段經曆:戰鬥結束後,還抓了80多名俘虜,繳獲了80多支壞槍,繳獲的子彈還不合用。但這些壞槍和子彈如果流落到土匪手裏,會危害鄉裏,紅軍司令部就將它們全部毀壞,不留任何後患。好在繳獲了二百多套軍衣和40多件棉大衣,對紅軍幫助很大。
紅軍在接近白楊城(彭陽城)時,兩路紅軍又會合在一起,一時路窄人擠。偏偏忽然西南方向兩架飛機襲來,盤旋轟炸掃射。飯做不成了,大批隊伍正在幹涸的河灘上,來不及有就近的地方可以隱蔽,隻能迅速疏散到壕溝等有隱蔽作用的地方,毛澤東和縱隊首長隱蔽在城牆下的窯洞中。在青石嘴戰鬥中繳獲的大白馬,目標很大,在河灘空曠處無遮無掩,敵機立即投下了炸彈,紅軍戰士和馬匹都有輕微傷亡。
此時,不光國民黨的飛機轟炸,國民黨的軍隊也緊隨而來,毛炳文部、東北軍何柱國部的騎兵、陶峙嶽部的步兵追逼,有迂回包圍之勢,形勢非常嚴峻,不能在白楊城久留,部隊隻好向東北方向前進。
左路紅軍一直行軍至深夜,到達白楊城以北的崾峴、王窪、草廟、小岔、楊家園子一帶宿營。右路一縱隊和中央直屬隊,天黑時達到彭陽城北麵5公裏處的長城腳下。
楊家園子的故事
先說左路軍的行程經曆。
紅軍隊伍一出白楊城就要過溝。隊伍集中在東門外,等待過溝時,又有3架敵機來襲擊,大部分隊伍鑽進了附近的破窯洞,以此作隱蔽。在這裏,傷亡了10餘人。敵機在白楊城的上空盤旋騷擾了半個小時後,才離開這裏。隊伍繼續往溝下走,一直走到三四十丈深的地方才到溝底。之後,再上行數裏路,才算離開了深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