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紅軍將台堡會師(2)(1 / 2)

在毛澤東眼裏,紅軍西征向甘肅西部發展,重點在寧夏。因為寧夏是陝、甘、寧、青、綏、內外蒙古,即整個大西北的樞紐。從自然地理環境看,寧夏氣候比綏遠、青海、陝甘北部都好,而且是盛產大米的地區,在西北為最富庶。“奪取寧夏,打通蘇聯,不論在紅軍發展史上,在全國統一戰線上,在西北新局麵上,在作戰上,都是決定的一環。”(《毛澤東年譜》582頁)緣此,便有了中共中央、中革軍委1936年月10月11日下達的“寧夏戰役”的作戰綱領的出台,要求各方麵軍作好渡河和攻擊寧夏的準備。10天後,西征前線總指揮彭德懷就寧夏戰役的部署致電毛澤東,提出戰役分兩步進行:第一步以紅一方麵軍主力占領黃河沿岸,以紅四方麵軍的一部分進攻寧夏中衛與賀蘭山外圍的定遠營(阿拉善左旗)等各個戰略要點,牽製馬鴻逵部,並於11月10日完成一切攻寧準備。(《毛澤東軍事文集》第628頁,軍事科學出版社與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第二步,渡過黃河控製寧夏門戶,適時攻占寧夏省會銀川。寧夏戰役的意圖,是集中三個方麵軍的主力向北發展,在西蘭大道以北,黃河以東,同心以南,環縣、下馬關以西消滅來犯的國民黨軍隊,以鞏固和擴大西北根據地。

寧夏戰役的部署,從時間上看,與國民黨胡宗南、毛炳文、王均、關麟征等部由南向北推進,近乎是在同時。北麵沿黃河一線又布防有國民黨鄧寶珊、馬鴻逵等部,西征紅軍則處在南北兩敵夾擊之間,形勢不斷發生變化,影響著寧夏戰役的實施。由於國民黨軍陸續向靖遠、打拉池、中衛等地進攻,隔斷紅軍主力與河西部隊的聯係,攻取寧夏戰役的計劃被迫停止,紅軍主力又向東轉移。

由於各種軍事對壘上的突變關係,寧夏戰役的部署被迫停止。但從曆史的角度審視,紅軍西征開辟了廣大根據地,在寧夏大地上創建了多處蘇維埃政權;西征打通了一、二、四方麵軍會師的通道,凝聚了抗日力量;西征延伸了紅軍與東北軍的關係,團結了抗日力量。這些重大曆史意義,在表象上集中體現在此後不久的山城堡戰役上;更深層的意義——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寧夏戰役雖然未能最後實現,但現實意義重大。

紅軍西征在寧夏建立的蘇維埃政權,除了豫旺、鹽池、同心外,還有一個固北縣。1936年7月,中共陝甘寧省委在西征紅軍地方工作團的協助下,在甘肅環縣和寧夏固原縣交界的地方建立了固北縣蘇維埃政府,主席王海忠(未到任)。固原轄境,主要是現在彭陽縣草廟鄉一帶,當時在這裏還建立了蘇維埃政府和遊擊區。9月,成立了固北縣委,慕純農任書記,在草廟建立了“抗敵後援會”。1937年9月,撤消固北縣,合並到環縣。

紅軍三大主力在寧夏會師後,原已部署的寧夏戰役由於國民黨軍隊胡宗南、毛炳文、王均、關麟征諸部的堵截,寧夏戰役已無法執行。但曆史又奇跡般地發生轉折,隨著紅軍主力的向東轉移,國民黨軍隊的步步緊逼,主戰場也由西向東轉移,時空的變幻卻生成了影響深遠的“山城堡戰役”。

山城堡戰役:長征的最後一戰

甘肅環縣的河連灣,斯諾說它“是個神奇的小山村”。因為共和國的開國元勳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鄧小平等都在這裏曾經生活和工作過。1936年7月至1937年9月,陝甘寧省委、省政府的所在地就在河連灣。1936年11月20日,山城堡戰鬥的命令就是從這裏發出的。

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對國民黨在西北地區的統治造成嚴重威脅。一直千方百計圍追堵截紅軍的蔣介石,也甚為恐慌。調集幾十萬大軍,企圖將紅軍在西北地區一舉殲滅,為此還趕到西安親自督戰。1936年10月底,紅軍各部由打拉池、海原地區逐次東移,至11月15日,分別進至萌城、甜水堡、豫旺堡以東地區。此時,東北軍第六十七軍和騎兵軍經紅軍勸阻,前進緩慢;敵第三軍進占同心城後,也停止前進。紅四軍、三十一軍向山城堡推進,在客觀上成為誘惑胡宗南部深入的一個原因,胡宗南第一軍也仗著裝備精良的武器,孤軍深入,進至同心縣豫旺地區。

麵對當時的戰局,為打好山城堡這一仗,中央軍委命令紅軍主力向山城堡迅速靠近,尋找戰機殲滅敵人;三個方麵軍都作了大量準備工作。山城堡,位於環縣以北洪德堡和甜水堡中間地帶,這裏的地形有利設伏殲敵。麵對國民黨軍隊的步步近逼,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決定在這裏殲滅胡宗南一部,以粉碎蔣介石對陝甘寧蘇區的進攻。紅軍各部向山城堡地區集結時,由於蘇區的堅壁清野,胡宗南部的糧食出現了恐慌,屢屢向蔣介石告急。蔣介石要胡宗南快速占領定邊、鹽池,以就地解決給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