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報紙、一封郵件、一則新聞,從報紙、電視到網絡,信息到底有什麼不同?信息總以最簡單可靠的方式,減少人與人之間的認知分歧。
問題與思考
1.信息本身的含義是確定的嗎?
2.我們能不能看到兩個完全相同的物體?
3.同一個物體在不同角度光的照射下能夠得到不同的影子嗎?同一個物體能夠得到不同的信息嗎?
4.符號能夠直接映射物體嗎?為什麼是越簡單越好?
5.編碼與數字化的區別是什麼?
6.有真正客觀的信息嗎?
7.信息通過什麼方式實現媒介複製?
8.信息越詳細是否越有利於人們對世界的認知?為什麼?
9.為什麼會有垃圾信息?
10.有獨立存在的信息嗎?
隨著技術的進步,媒介描述的世界讓人感覺越來越真實,世界可以隨時擺在麵前,可看、可聽,甚至還可以觸摸……媒介為我們重新構建了一個世界嗎?如何理解媒介帶來的一切?
信息:事物的投影
再豐富的信息都不能記錄下完整的物體,信息得到的隻是物體的投影,因此,我們也不可能通過信息完全知道一個物體,但是,信息越多了解就越確切,能夠消除理解上的不確定性。
媒介是如何工作的,人們是如何感覺到媒介自身之外的含義?(看到照片上的山而不是一張相紙)秘密在於:人們感覺到的不是媒介而是媒介指代的事物,我們把媒介指代的內容稱為信息。照片上的信息很直接,能讓眼睛直接感覺到山的存在,我們把人能直接感覺到的信息叫作感官信息。難道還有人不能直接感覺到的信息嗎?當然有,後麵我們會講到符號化和數字化信息,那些,人都沒有辦法感覺到,需要通過特定設備轉換才能感覺到。
信息的作用是什麼?首先信息讓人實現感覺,無論是照片還是真山,能夠給人帶來山的感官信息。按照香農的說法“信息是用來消除隨機不確定性的東西”,如何理解“消除不確定性”的意思呢?
我們看到眼前一座山,山是客觀的事物,不以主觀意誌為轉移,睜著眼或者閉著眼,山都在那裏。為了體驗到山的真實性,我們非常認真仔細地看,感覺它,任何一座山都有自己的特點,我們想象當中,山是確定、獨一無二的存在。果真如此嗎?現在閉上眼睛,試著回答問題:對麵山上離得山頂最近的那棵樹是什麼樹?問題很簡單卻不好回答,剛才盡管看得仔細,但注意力在山的形狀和顏色上,並沒有留意到具體的那棵樹。那好,現在你可以睜開眼睛再好好看看,一會兒再接著回答,這次,我們很仔細地看了是棵白楊樹,還注意到樹有三個大的樹枝……再次閉上眼睛回答,第一個問題回答得很好,是白楊樹。可是接著的第二個問題:樹幹上有幾個樹疤?顯然,這個簡單的問題恐怕又要等睜開眼睛之後才能回答。
幾個問題之後,我們的自信心已經備受打擊,也就是說,雖然我們見過很多事物,號稱了解它們,知道它們的信息,但我們記憶的信息經不起推敲,即便沒有任何遺忘,也不知道事物的確切模樣,即便再多了解一些信息,也還會有更多的細節不清楚,就像那些我們無法回答的問題。不過,隻要我們了解的信息更多一些,不確定性就會減少一些,就像我們睜開眼睛,立即就有了確定的答案。信息隻是一個側麵,是事物在認知裏的投影,能記錄的細節非常有限,我們無法通過信息去全麵了解事物,信息的作用是消除不確定性,信息越多就能消除更多的不確定,讓我們接近事物的真相。
信息是什麼呢?信息是影子,事物在人的認知裏的投影。所以,信息表達了媒介的含義,信息的含義也就是媒介的含義,眼睛看到的山,是山在眼睛裏的投影,照片上的山,是山在相機底片上的投影,影子不是全部,隻是一個角度觀察時留下的影像,照片清晰度再高,也看不見山的背麵有什麼,就像太陽照射下人在地麵的影子,影子能夠指代人但影子並不是人,就像名字可以指代人但不是人的道理一樣。
人們用各種各樣的媒介來記錄世界,但無論媒介多麼發達,得到的都隻是它們的投影。信息並不是一種獨立的存在,而是跟觀察者密切相關,跟感覺世界的人密切相關。
信息依附於媒介,卻不是媒介本身,一張紙上有信息,但信息到底是那張紙還是上麵的墨跡呢?信息是什麼還取決於誰來看。一封信,對於郵遞員來說信封上的地址是信息,至於裏麵信紙上寫了什麼都無所謂,隻要重量不超標就好;對於收信的人信紙上的才是信息,而信封上印的哪個印刷廠出品則無所謂。信息不管看起來多麼獨立,都有個隱含的前提:誰來理解信息。所以,信息首先是主觀的。說信息是主觀的,並不是說信息是隨意的,信息如果隻被一個人理解,隨意性會很高,一些神秘事件在隻有單一目擊者情況下是很難確定發生了什麼,如果信息能被多人接受,信息就會變成多個人主觀的共同認識——才具有了客觀性。
媒介始終與信息發出者和接收者相關。如果是自然媒介,信息接收者是人,信息發出者是被感覺到的物體,媒介傳輸過程也就是人的感覺過程。信息傳入媒介的過程叫作記錄,信息傳出媒介的過程叫作表達。人畫畫是記錄,信息記錄進畫紙,人看畫是表達,信息從畫紙中表達給人。記錄與信息發出者相關,表達跟信息接收者相關,信息則是記錄下來的內容,一幅畫至少和兩個方麵有關:畫的什麼、誰來看。記錄和表達實現了信息向人認知的投影。
我們可以通過電腦屏幕顯示照片,也可以通過打印機打印照片,照片信息的傳輸可以采用不同的媒介,人們並不在意到底用什麼媒介來傳輸,而在意信息表達的效果如何。
媒介記錄與人腦的記憶非常相似,記憶非常重要,如果之前的信息沒有記在腦子裏,信息不能在同一個時間都存在於腦子中,大腦就沒有辦法把不同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信息就是零散的。
信息記錄在媒介上之後開始傳輸,竹簡上的刻痕、紙書上的墨跡等,可以拿到別的地方。記錄有損耗的問題,畫隨著時間的推移褪色,刻在岩石上的壁畫,年久了也會破損,記錄的損耗意味著信息會丟失一部分,要保存好記錄、盡量保持信息的穩定越來越需要高技術的設備,網絡媒介采用磁盤等來保存信息,幾乎能夠無損保存。
信息從記錄中被釋讀的過程是表達,如果沒有信息的表達,記錄便沒有意義了,好比記憶的價值在於回憶,如果回憶不出來、遺忘了,跟沒有記憶的效果一樣。
媒介記錄和表達是媒介指代的兩個組成步驟,照片記錄了風景,風景通過照片表達(展示)給人,照片的記錄和表達連在一起,完成照片對風景的指代,實現了人通過照片(媒介)看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