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陽係傳統的九大行星中,地球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地球的大小和質量、地球與太陽的距離、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以及自轉周期等因素相互的作用和配合,使得地球表麵大部分地區的平均溫度保持在15℃,剛好適中,以致它的表麵同時存在著三種狀態(液態、固態和氣態)的水,而且地球上的水大多數是以液態海水的形式彙聚於海洋之中,形成一個全球規模的含鹽水體——世界海洋。在太陽係中,地球是唯一一個擁有海洋的星球,“水的行星”之稱也由此而來。
藍色星球
海色和水色
乍一看,海色和水色這兩個詞是同樣的意思,其實它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海色是指人們所看到的大麵積的海麵顏色。熟悉大海的人都知道,海色會因天氣狀況的變化而變化。當風和日麗、晴空萬裏時,海麵會呈現出蔚藍的顏色;當旭日東升、朝霞映輝之下,或者夕陽西下、光輝反照之際,大海看起來會是金燦燦的;而當陰雲密布、風暴來襲時,海麵又顯得陰沉晦澀,一片暗暗的深藍色。當然,這種受天氣狀況影響而造成的視覺印象隻是一種表象,它並不代表海洋水顏色的真實麵貌。
水色是指海洋中的水本身所呈現的顏色。它是海洋水對太陽輻射能的選擇、吸收和散射現象綜合作用的結果,它不會受天氣變化的影響。平時,我們所看到的陽光,是由紅、橙、黃、綠、青、藍和紫七種顏色的光合成的。由於顏色不同,其光線、波長也不相同。而海水對不同波長的光線,無論是吸收還是散射,都具有較強的吸收性。在吸收方麵,進入海水中的紅、黃、橙等長波光線,在30~40米的深度時,幾乎全部被海水吸收,而波長較短的綠、藍、青等光線,尤其是藍色光線,則不容易被吸收,且大部分會反射到海麵上;在散射方麵,整個入射光的光譜中,藍色光是被水分子散射得最多的一種顏色,當藍色遇到水分子或其他微粒時就會四麵散開,或反射回來。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從太空看,地球就成了美麗的藍色“水球”。
藍色星球
海洋水體的透明度及水色,是由海水本身的光學特性決定的,它們與太陽光有著密切的關係。一般情況下,太陽光線越強,海水透明度越大,水色就越高(科學家按海水顏色的不同,將水色劃分為不同等級,以確定水色的高低),光線透入海水中的深度也就越深。反之,太陽光線越弱,海水透明度就越小,水色就越低,透入海水中的光線也就越淺。所以,隨著透明度的逐漸降低,海洋的顏色通常會由綠色、青綠色轉變為青藍、藍、深藍色。
此外,海洋水中懸浮物的性質和狀況,也會影響海水的透明度和水色。大洋部分,水域遼闊,懸浮物較少,且顆粒細小,透明度較大,水色一般會呈現出藍色。接近陸地的淺海海域,由於大陸泥沙混濁,懸浮物較多,且顆粒較大,透明度較低,水色在大多時候呈綠色、黃色或黃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