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有心病才會引發身病——不良心態與疾病的關係(1)(1 / 3)

不良心態易引起疾病

中醫認為,引起疾病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在一定的條件下,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氣,心理異常,飲食勞傷等均可產生疾病。但是,人的心理波動過於激烈或者持續時間過久,是疾病產生的重要原因。

用現代醫學心理學的理論來分析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致病,可分為兩類。

一類是激情致病,即暴發性強烈情緒,如絕望、恐懼、盛怒、狂喜等引起疾病。例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臨床上可見暴怒導致心髒病發作、視力障礙、耳閉耳聾。

另一類是心境引起疾病,即在一段時間內持續的微弱的不良情緒狀態會引起疾病。例如,《素問·湯液醪醴論》說:“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弛壞,榮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這種貪欲的不良心境致病,在臨床上也是多見的。祖國醫學認為,七情失調可以引起陰陽失衡、氣血不和、經絡阻塞、髒腑功能失常而患病。《素問·舉痛論》指出,心理變化能夠使氣機發生紊亂,即“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同時《內經》還認識到心為五髒六腑的主宰——“心藏神”。因此,七情中任何心理失調都可導致心傷,而心傷則可引起其他髒腑功能的失調。《靈樞·口問篇》曾指出:“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髒六腑皆搖。”

祖國醫學不僅認為心理異常一般是由於外界環境的刺激所引起,而且還認為內髒氣血的病變也會影響到心理。祖國醫學對這個問題是具有獨到見解的。例如《素問·調論經》指出:“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靈樞·本神篇》中說:“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它指出了肝氣虛實、心氣虛實與人的情緒活動的關係。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什麼人容易得什麼病、什麼時候容易得病與心態有關係。科學家對心態與疾病的關係進行了很多研究,獲得了一些結果。例如,偏頭痛患者的心態特征是固執、好強、嫉妒、謹小慎微等;高血壓患者的心態特點則為憤怒被壓抑、好高騖遠等;心髒病患者的心態特點則為急躁、忙碌、好爭;結腸炎患者的心態特點則為抑鬱、強迫性、吝嗇;潰瘍病患者的心態特點是感情易受挫折、依賴性強或雄心勃勃等;哮喘病患者的心態特點是過分依賴、幼稚、希望得到別人照顧等。

以上研究說明,心態特點與某種疾病的發生有著一定的趨勢關係,但並不是某種疾病一定具備某種心態特點,或某種心態特點一定得某種疾病。由於心態特點的複雜性,學者們研究心態的方法不同,所得出的結果也不盡相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身心健全的人不易患病,即使患病也易恢複健康;心態不健全的或心態不良的人則較易患病,健康的恢,複也較慢。

人體的生理活動與心理活動是相互聯係、相互製約的。在對待疾病病因的問題上,我們既要看到生理、遺傳、病毒、感染及免疫等因素的作用,也要看到心理因素的作用,而疾病往往是這二者綜合的作用。從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不少人常常忽視了心理因素對疾病的影響,則出現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沒有從根源——心理上醫治。

總之,祖國醫學認為,疾病的產生大都和心理失調有著密切的關係,這就要求人平時應注重心理的調節,對有效預防疾病的產生是有重要的作用。

性情急躁易引發冠心病

冠心病可以說是當代社會的一種流行病,它在世界人口的死亡率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冠心病與人的情緒及性格有很大關係。

首先來了解情緒與冠心病的關係:心血管疾病的病因是很複雜的,有些學者認為,反複地長期出現消極情緒在心血管疾病的病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生活中,由於情緒激動、情感突變造成猝死是屢見不鮮的。英國著名生理學家亨特,性情急躁,冠狀動脈情況不良。他自己曾經說過,他將死在惹他真正動怒的人手裏。後來,在一次學術會議的爭論中,他受了精神刺激,在盛怒之下,心髒病猝發,當場死亡。

心肌梗塞的病人在情緒上則比正常人更偏向焦慮、憂鬱和恐懼。在冠心病患者中,善於控製自己情緒的人,其病情比不能控製自己情緒者要輕得多。

其次性格因素為什麼會與人的身體健康有關呢?因為人的性格就是人的行為方式。過於緊張的行為方式,使人經常處於應激狀態。此時人在生理上會出現一係列的反應,如血壓升高、心率加快、胃腸分泌液減少、胃腸蠕動減慢、呼吸加快、尿頻、出汗、手腳發冷、厭食、惡心、腹脹以及失眠多夢等。如果一個人麵臨的壓力過大,持續時間過長,就會出現更加嚴重的病理性反應,高血壓、冠心病等病就容易發生了。當然有的人還會出現糖尿病、甲亢、癌症等疾病。

1959年美國心血管專家對冠心病患者的性格進行調查,發現大多數病人均表現出一種特征性的行為模式,稱為“A型行為模式”,表現為:個性強、過分的抱負、強烈的競爭意識、固執、好爭辯、說話帶有挑釁性、急躁、緊張、好衝動、大聲說話、做事快、走路快、說話快、總是匆匆忙忙、缺乏耐心、強烈的時間緊迫感、富含敵意、具有攻擊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