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賞心悅目,陶冶情操——用藝術情趣調整心態(1)(1 / 3)

吟誦詩歌可治心病

詩歌是一種發自心聲的藝術,它是詩人精神世界的細膩展示和各種情感的優美流露。而詩人堪稱人類豐富情感的集大成者和心靈的代言人。正因為如此,曆史上那些著名詩人創作出的膾炙人口的詩歌才廣為流傳,與大眾產生共鳴,給人以愉悅,以感召,以激情,以鼓舞,以心靈的震撼。

隨著現代心理學的發展,西方發達國家的心理學家們根據詩歌“最接近人類靈魂”這一特性,發現了詩歌的藥用價值,探索用詩歌來治療心理疾病,獲得了可喜的成功。有心理學家從各國曆代著名詩人的優秀作品中精選出他認為藥用價值較強者,按照心理學的要求分門別類,彙集成冊,在每首詩歌後標明注意事項,包括這首詩歌的心理作用,主治何種心理疾病,“藥量”是多少,什麼時間“用藥”效果最佳,以及禁忌症等等,與普通藥品的注意事項相差無幾。此外,還在每一章節寫上指導性的文字,比如某種心理疾病需要用某類詩歌治療幾個療程,每個療程應該大聲誦讀多少首詩歌,哪一首應該誦讀多少遍等等,以指導患者正確“服用”。這種用來治療心理疾病的詩集據說還很暢銷。

用詩歌養心、護心、療心,並不完全是當代心理學家的發明,隻不過當代的心理學家將它上升到了理論的高度,並加以係統化而已。遠在1900多年前,宗教人士就編寫了許多文辭優美的祈禱詩和讚美詩,讓人們在出現心理問題時反複念誦,以減輕心理壓力,消除內心的痛苦和憂傷。平日裏懷念家鄉和親人時,我們會唱《念故鄉》等思鄉歌曲,消除心中的鬱悶;陷人情網不能自拔時,我們會唱《溫柔的傾訴》等愛情歌曲,排遣心中的惆悵。用詩歌當藥治療心理疾病,不外乎應用了心理治療中的疏導、宣泄和暗示等療法。

中國是詩歌大國,古往今來的詩人們創作出的作品浩如煙海,僅唐宋兩代,能搜集並刻印成冊的詩歌作品就有10萬餘首。如果算上流行於民間的各族民歌,那就多得無法計數了。然而,我們在利用詩歌治療心理疾病方麵卻落後於西方國家。雖然近年來國內一些心理學家已經開始探索用詩歌治心病,比如讓酗酒者反複當眾大聲誦讀李白的名詩《將進酒》,讓他明白酗酒的壞處,醉酒的狼狽,逐漸改掉貪杯的毛病;讓害相思病的人不斷誦讀宋代婉約派詞人秦觀的《鵲橋仙·纖雲弄巧》,讓他懂得真正的愛情並不受遠別的阻隔,從而消解憂鬱,升華愛情,振作精神。

練習書法可養心長壽

書法藝術除交流思想、傳播知識、供人觀賞外,還有其不可忽視的養心保健功能。

隻要稍稍涉獵一下我國曆代書法大家的辭典或傳記,便可知道他們大多延年益壽的事實:智永活至100歲,歐陽詢活至85歲,虞世南活至81歲,柳公權活至88歲,顏真卿被殺時已是76歲,文征明活至90歲,董其昌活至82歲,梁同書活至92歲。現代書畫家長壽者,亦不乏其例:吳昌碩活至84歲,沈尹默活至89歲,孫墨佛年過百歲。

有人對明清兩代20多位高僧與書畫家的壽命做過一個比較,書畫家的壽命平均為79.7歲,高僧的壽命平均為67歲,這從一個側麵說明,書畫家較之高僧還長壽。

書畫活動之所以能使人健康長壽,是有其心理與生理上的科學原因的。

從心理方麵來說,我國書法十分講究“意念”,用筆之前要“曠懷暢情”、“凝神絕慮”“賞心悅目”,即要在安寧、平隱的心境中用墨運筆,這就使大腦中樞神經得到愉快的信息儲存,心靈得到淨化,樂而忘憂。

王羲之說:“凡書貴乎沉靜,令意在筆先,字居心後,未作之始,結思成矣。”劉熙載更是強調說,作書“必先釋智遺形,以至於超鴻瀅,混希夷,然後下筆”。黃匡在《甌北醫話》中談到“學書用於養心愈疾,君子樂之”。何喬番在《心術篇》中更是把書法與健康關係說得直接、明白:“書著,抒也,散也。抒胸中氣,散也。抒胸中氣,散心中鬱也。故書家每得以無疾而壽。”

此外,書法是一種藝術,人們練書法是一種至高無上的藝術享受,在書法活動中可以寄托自己的情感與意趣,在“龍飛鳳舞”的揮毫中獲得美的愉悅,從而達到靜心養性,陶冶情操,美化心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