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裏,人們可以經常看到,凡是性格幽默風趣的人,大部分是快樂的人、充滿希望的人。他們對待一件不順心的事,往往一笑置之、不以為意;他們會總結經驗教訓,再接再厲地把事情辦好。而那些性格過於拘謹的人,卻會因碰到不順心的事情而煩惱、憤懣,悶悶不樂;有的甚至總是記住這件不愉快的事情,唉聲歎氣,自怨自咎。幽默的人,會笑的人,處在任何沮喪困苦的逆境中,都能將緊張情緒緩衝掉,而保持輕鬆的自信的心情,從而降低心理壓力,緩和內心衝突,排除內心的抑鬱,不至於因此而陷入不健康的心理困境中。
因此,有人將幽默、笑,叫做“精神上的消毒劑”。笑、幽默,實際上是一種有效的心理療法。
在日常生活裏,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當悲哀憂愁的時候,多麼好的美味佳肴也難以下咽,即使勉強地吃下去,也會感到胃裏膨悶脹滿,難以消化。這就是因為悲傷和憂愁,通過大腦影響了植物神經的正常活動,產生了生理上或者病理上的改變。
研究幽默與笑的一位心理學家說:“笑可以使人心情舒暢、精神愉快、驅除疲勞、排除憂慮、解除煩惱、心情開朗、精神振奮、充滿信心。又因為笑可以促進循環係統的功能,使血液流動的速度加快,所以人在笑時麵頰紅潤,容光煥發,眼睛明亮,顯得格外年輕動人。”
心理學家認為,凡是發自內心、觸動情感的“真心誠意”的笑,不管它是開懷縱情的大笑、含蓄深沉的淺笑、含情脈脈的微笑、風趣十足的一笑等等;隻要它們能夠迷人、動人、感人,就可以程度不同地達到心理治療的療效。
那麼,人應該怎樣笑法?心理療法的“笑”是這樣解釋的,笑起碼應該有兩個必須重視的基本條件:第一、應該笑的自然,不要勉強,不要為了笑而笑。第二、當你認為可笑時,就盡情地去笑好了;至於怎樣笑,完全可以不必去計較,隻要是笑的自然、大方,也無須過多地考慮笑的方式。
運用“音樂療法”消除憂慮
埃及的古書裏,曾記載把音樂當做一種自然藥物而利用的事例,認為音樂能夠祛邪降福。西方研究音樂心理學的一些學者於是認為,埃及是世界曆史上最早發現和使用音樂療法的國家。
音樂療法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被正式地被公認為心理治療方法,是在上世紀的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最早在美國臨床上應用,到了七十年代才在國際上廣泛使用。美國對音樂療法的研究進展較快,現在有三十九所大學,開設了四年製的音樂治療專業,專門培養“音樂療法工作者”。
在我國古代,很早以前就已發現音樂對於人的思想和感情,能起重要的作用。《禮記》中的《樂記》寫道:“樂也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移俗,故先王著其教焉。”意思是說:音樂的作用可以改善人的思想品德,能深刻地激發人的感情,能移風易俗。《樂記》中還寫道;“誌微噍殺之音作,而民思憂;嘽諧慢易繁文簡節之音作,而民康樂;……”大意是說:當微弱充滿焦慮的音樂流行的時候,人民大眾就會產生憂心忡忡的情感;而當舒暢、和諧、緩慢平易、內容豐富、而又節奏鮮明的音樂流行的時候,人民群眾便會感到康樂和幸福。
那麼,“音樂療法”究竟有哪些“神奇”作用呢?
根據史料記載傳說,一位名字叫做大衛的音樂師,在豎琴上彈撥出優美的曲調,曾使所羅門王憂鬱不安的精神寧靜下來;同樣地,音樂家彈奏作曲家巴赫譜寫的戈德堡變奏曲,治愈了凱瑟琳伯爵的失眠症。
波蘭作曲家塔迭烏什·納坦鬆創辦的弗羅茨拉夫音樂治療研究所,研究者把四百零八名病人分成兩組做試驗,一組采用音樂療法輔助治療;另一組采用常規方法治療。結果,接受音樂療法的病人用藥量顯著下降,特別是鎮定藥和止痛藥用得更少。又例如,在國外有人試驗,高血壓病人聽一首優美的小提琴協奏曲,血壓能下降十三至二十毫米水銀柱。英國劍橋大學口腔科治療室,用音樂代替麻醉劑,成功地拔牙二百多例。在國外,甚至有人用優美的音樂來促進奶牛、母雞的產奶、產蛋量,以至番茄等的生產量。
“在正常情況下,一個人終生喜愛音樂可能是長壽的妙方!”這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一位名叫唐納德·阿特拉斯的醫學副教授,經過長期研究後,在1978年所得出的結論。這位副教授不僅是一位思想活躍的博士,還是一位交響樂的積極愛好者和業餘作曲家。他彙編了三十五名著名交響樂隊指揮家的事跡,發現他們的平均壽命是七十三點四歲。他說,美國男人的平均壽命是六十八點五歲,因而這個差別在科學上有重要的意義。
美國外科醫生萊歇文博士,在1981年出版了《音樂與醫學》這本書。他在書中指出,音樂和醫學過去一直是,將來也仍然是相互密切不可分割的。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療中心的裏奧裏達斯博士說,音樂是“一種有效的治療輔助手段”,這種提法是比較恰如其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