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難於上青天”的蜀道上,在荒涼陡峭的崇山峻嶺中,在赤日炎炎的江南水鄉,在白雪皚皚的華北平原,都留下了華羅庚及其弟子們的艱難步履。從此,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記錄上,又增添了新的篇章———“統籌法”與“優選法”。
1.“統籌法”與“優選法”
為了使數學真正應用於工農業生產,華羅庚查閱了大量的外文資料,對國外應用數學發展的狀況有了大概的了解。經過反複的推敲、論證與演算,最後決定把統籌法和優選法作為中國應用數學的發展起點。
所謂“統籌法”即國外的“關鍵路徑法”(CPM)與“計劃評審技術”(PERT)的統稱。這是一種在生產管理中製定施工方案的方法,其操作程序極為簡單,卻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縮短工作時間。國外在發展軍事武器、推動工業生產等方麵,普遍使用這一方法。
“優選法”在國外被稱為Optimization method,是一種投資少、見效快、收益大、質量高的最優方案,在數學上,它分為三部分:第一,沒有明確數學表達式的優選問題,大多數生產技術中的問題屬於這一類,可利用對分法、拋物體法、切塊法等數學方法解決之。
第二,有明確數學表達式的優選問題,最簡單的數學表達式為線性規則。在經濟管理領域,國外又稱線性優選法,此外還有非線性優選法、離散性優選法等。
第三,在管理和技術領域,許多問題往往和時間有關,即所謂的動態優選問題,也有一係列相應的數學方法。
在國際優選法專業會議上,專家們普遍認為,由於優選法的出現並與計算機結合,給設計、生產、製造、控製全過程帶來了一場革命。
通過大量的資料研究,華羅庚深信國外的一些方法會對我國的國民生產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在科大的講壇上,華羅庚談出了自己連日來的設想:“在應用科學方麵,基礎理論的研究是很重要的,它可以用來指導實踐。但有了理論,如果束之高閣不去實行,或者認為推廣與應用隻是旁人的事情,甚至認為是低級的工作,那是很錯誤的,那樣將發揮不了應用數學的作用。”
華羅庚環顧一下全神貫注的同學們,接著講道:“同學們,現在我們的國家還很窮,管理工作和工藝流程都待改進,因此,我想親自到工廠裏試試能不能用優選法和統籌法促進生產的發展,促進工作效率的提高。具體地說,就是借用毛主席統籌兼顧的思想,把統計和運籌、計算機手段結合起來,從我國的實際出發,搞出一套適合我國情況的、行之有效的科學管理方法。
“同學們,你們當中,有誰願意跟我一起去嗎?”華羅庚問道。
“願意去!”“我也願意!”
華羅庚話音剛落,20多位同學紛紛舉手表態。最後,華羅庚從他們中選中了陳德泉、計雷兩位同學,作為他的助手。
2.出師不利
經過一番準備,華羅庚率領陳德泉、計雷來到了北京774廠(即北京電子管廠),開始了統籌法的試點工作。
華羅庚等人帶著滿腔熱情而來,但一旦深入到工廠,他們才發現事情並非那麼簡單,一係列困難擺在他們的麵前。首先,從統籌法的運行機製來看,它適用於單項工程,尤其是從頭搞起的新項目,而他們在774廠所選的課題都不是單項工程,開展起來極不順利。其次,華羅庚深感實踐經驗的貧乏,對工廠的運行體製、操作過程缺乏起碼的了解。後來,他曾回憶說:“頭一次上路的時候,對於去搞試點,我還是大膽的、滿懷信心的。一路上,老是想著毛主席的教導: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但到了現場,好大的規模,好複雜的係統,這也不懂,那也不了解,一下子又嚇慌了,出現了‘葉公好龍’的現象,膽怯起來了。”
這樣,華羅庚等人在774廠一連待了8個月,結果收效甚微,不得不返回學校。
這時,本來就反對他的人,一下子有了更充分的理由。
“全憑他想當然,能有什麼結果?不僅誤了自己,而且還誤了學生。”諸如此類的議論不時地傳到華羅庚的耳裏。
“怎麼辦呢?如果一直堅持下去,會不會犯錯誤呢?”華羅庚麵對重重壓力,不得不作認真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