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端午節和中秋節(1 / 1)

(三)端午節和中秋節

1.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門插菖蒲、艾葉,戶粘桃符,吃角黍(俗稱“粽子”)、酵餅,喝雄黃酒,以辟邪。孩子們則佩掛樟腦香袋、大蒜絡或端午錦(一種錦緞製成老虎、猴子等動物形狀的香囊),額上用雄黃粉寫上“王”字,腳穿繡花老虎鞋,意為辟邪祛瘟,保障平安。家中進行大掃除,並在水缸、牆角、床腳、水溝等陰暗潮濕處貼“五毒符”,撒上石灰;堂前掛鍾馗像。正午時,用艾葉蘸雄黃酒滴灑在廳堂、住室、廚房等處的角落,邊灑邊祈禱“端午時,端午節,蜈蚣臭蠍往外歇”等語,燃薰蒼術、白芷,以驅除蛇、蠍、蜈蚣等毒物。

端午節當天及節前數日,徽州各地都要演戲酬神,舉行跳鍾馗、遊旱船(即遊龍舟)、遊神等活動,寓意驅邪降福,保佑平安。歙縣城關一帶端午節的迎神賽會尤為古樸熱鬧,民國《歙縣誌》載:“城關一帶好事者更以鍾馗偶像架諸肩,團團旋轉於市衢,金鼓隨之;人亦燃放爆竹,擲五色小紙塊紛飛空中以助興。”在西溪南,農曆四月底就開始演戲酬神;五月二日諸神巡街;端午節當晚五鼓“送聖”,將諸神像、龍舟、旗幡等一起送至河邊焚化;演戲也於當晚結束。跳鍾馗又稱“嬉鍾馗”,是一種民間舞蹈,古時是以木偶架在肩上嬉耍。後改為由人扮演。該舞蹈流行於徽州區的岩寺、唐模和歙縣堨田、漁梁、朱家村等地,多於端午日在村中巡遊表演,有《出巡》、《嫁妹》、《除五毒》等劇目。

端午節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吃粽子和賽龍舟傳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在徽州,端午節則更多的是為了祛邪驅瘟。

端午節,外婆要給外孫(女)送端午衣、端午錦和虎頭鞋等。清人吳梅顛《徽城竹枝詞》中的詞句“兒童誰不喜端午,要帶花花紅包肚。雄黃塗臉跳鍾馗,髻紮紅繩搖璽虎”記述的就是徽州端午節習俗。

2.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這一天,全家團聚,“月圓人圓”,又稱為“團圓節”。晚上,全家老少團聚而食,吃湯圓,飲桂花酒,菜肴之豐盛堪比年夜飯,有“早端午,晏中秋”之俗。

月亮初上時,婦女設香案拜月,“設瓜果於庭,如唐人七夕之乞巧焉”。供品多為素食,除月餅、菱藕等應時糕點、果蔬外,“必陳老南瓜一”;旁邊放涼水一碗,拜月後以指蘸水塗目,傳說能清涼眼目。這天晚上,闔家團坐月下,吃月餅,嗑瓜子,話豐年,飲酒賞月,其樂融融。

在徽州,中秋吃月餅還有一個傳說:元朝末年,漢人不甘忍受當政者的殘酷統治,打算聯合起來反抗,卻苦於無從傳遞消息。後來,朱元璋的謀士劉伯溫想出一條計策,到處散布流言,說冬季將有大規模的瘟疫流行,除非家家戶戶都在八月十五中秋那一天吃月餅才能避免。由此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

民間還有嬉香龍、拖“死屍”、摸秋等習俗。香龍實為稻草龍,用稻草捆紮而成,長十數丈至數十丈不定,分龍頭、龍身和龍尾三部分,各身段間以稻草繩相綴連,每隔七八尺支一粗木棍以便擎舉。入夜,龍身遍插棒香嬉舞於村衢,鑼鼓聲、爆竹聲、歡笑聲喧天,利市彩紙漫天飛舞。各戶還於大門口設香案以迎,並將點燃的棒香插入龍身。全村街巷遊完後,送香龍至村口,將其投入河中深潭,意為“神龍歸大海”,預示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一些大的村鎮還有數條香龍同時出動,先分遊於各街巷,最後在祠堂前會合,其場麵更為壯觀、熱烈。《豐南誌》載:“農人且束稿為龍,燃香遍插龍體,鳴鉦伐鼓,遊於月下。”

“拖死屍”是流行於徽州區潛口、呈坎等地的一種遊戲,大人小孩均愛參與。將一捧稻草紮實,梢部係上長約五六尺的稻草繩,然後將其放在一大塊缸片上,再讓一人或兩人坐在稻草上,前麵兩三人用力拉著繩子跑。因缸片呈弧形且很滑,所以容易拖動,且會發出很大聲響,很快會招徠眾多觀眾並參與其中。

“摸秋”,就是在中秋夜間潛入別人園地摘瓜摸果以食,主人不視其為偷竊行為,不予責怪。有的地方,大人們還鼓動孩童去“偷”鄰人家田地裏的冬瓜、芋艿(俗稱“水芋頭”)等,將這些毛茸茸、沾滿泥水的瓜芋偷偷塞入村中新婚夫妻的被子裏,用這種幾近惡作劇的方式“送子”,以祝早生貴子、子孫綿延。“八月中秋偷北瓜,相逢不當賊來拿。芋頭多子亦遭竊,佳賊原非保自家”(清·吳梅顛《徽城竹枝詞》),“送子中秋記美談,瓜丁芋子總宜男。無辜最惜紅綾被,帶水拖泥那可堪”(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誌》),這兩首詩都生動描繪出徽州中秋節摸秋這一獨特習俗。徽州民間有“芋頭母”之俗稱,指的是那些過度溺愛孩子並最終導致孩子養成偷盜等不良習氣的母親,其出處即源於此。

中秋時節,正值新稻登場,人們以吃月餅、賞月、舞龍、摸秋等方式來慶祝豐收,同時稟報、答謝神明,所以徽州人又將中秋節當做“秋報”日,即秋社。它體現出徽州節日習俗中鮮明的農事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