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彬乎程朱闕裏——徽州禮儀習俗
家居外出、農作商事、祭祀酬神,遵文公《家禮》;人情往來、言談舉止,禮儀為先,素有“禮儀之鄉”之美譽。
出生、冠笄、婚嫁、喪葬等代表人生四個主要階段的禮儀活動,其程序之繁縟考究、儀式之莊嚴隆重,非一般地區所能企及。
(一)生育禮儀
1.求子、孕育習俗
在徽州,“結婚”、“生子”這兩個詞是互為因果、緊密聯係在一起的,“結婚”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生子”,為了家族香火的延續;換言之,結了婚卻生不了“子”,或生的都是女兒,其後果是相當嚴重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而“理所當然”地承擔著家族香火延續之重任的徽州女人,最終受冷遇、遭虐待,甚至被“休”出家門,那是再稀鬆平常不過的事情。為求得子嗣,徽州人尤其是婦女往往利用各種場合,如祭祀、娛神或節日等活動來進行求子祭祀,其形式之多樣、內容之新奇非一般地方所能比擬。
正月初二,徽州各宗祠都有放“人丁炮”之例,每丁三枚,得子者另加百子十掛。正月初七,呈坎舉辦春祈會。晚上在社屋內舉行燈會,例贈族內新媳婦蓮花燈一盞,意祝增丁添子;受燈家庭若當年添男丁,來年要到社內“還燈”。正月十五,西溪南仁德社舉辦宜男會,凡族內新婚夫婦於十四日晚間子刻至社內領燈一盞,“以兆多男”。由宗祠給族中新婚子弟“送燈”,這一習俗在徽州各地極為普遍,其寓意十分明顯:“燈”、“丁”諧音,“贈(送、發)燈”目的是為了宗族香火旺盛,子孫綿延。
徽州還有拜佛(主要為觀音)求子的習俗。徽州人習慣稱南海觀音為觀音菩薩,又稱“送子觀音”、“送子菩薩”。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三日,潛口、岩寺、西溪南、蜀口等地均要舉辦廟會,祭祀觀音菩薩,以潛口為盛。績溪、歙縣南鄉等地還要派迎神隊伍來潛口觀音廟“接觀音”(即請張觀音畫像回去供奉),旗幡、鑼鼓、爆竹、硝銃伴觀音神轎,場麵熱鬧非凡。若是所求有所應,來年要送匾還願。
在其他祭祀、娛神活動和節日中,徽州人也不失時機地附帶“求子”的願望。如中秋節,潛口等地的婦女拜月時,除在香案上擺上老南瓜外,還要擺上兩個嫩南瓜和一段新鮮南瓜藤,其寓意十分明顯,老南瓜除驅邪外,還取其“多子”之意,而小南瓜則純粹為“子”的替代物了。而且,月亮為太陰之神,所以祭拜多為婦女孩童,拜月時附帶提出“求子”願望,或者說拜月的真實意圖是為了“求子”,都屬情理之中的事了。呈坎等地中秋節晚上要舉行遊神活動,當神轎路過當年新娶了媳婦人家時,管轎人員要將一對點燃的紅蠟燭送給新媳婦,讓其接進閨房;生了兒子的人家,則要回贈神轎紅蠟燭三十四支——“送紅燭”即為“送香火”,就這樣,“遊神”和“求子”兩種活動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了。一些地方,大人們還鼓動孩童於中秋晚上去鄰人家田地裏“摸秋”,並將沾滿泥水的冬瓜、芋艿等物偷偷塞入村中新婚夫婦的被子裏,用這種幾近惡作劇的方式“送子”,因為冬瓜、芋艿多子,其寓意十分明顯。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靈山村都要舉辦雷祖廟會,祭祀活動的高潮為“倒務”儀式,就是將四根竹子捆紮在一根直立的木柱上,竹子間掛有糯米粉餅,木柱頂端放一個麵娃娃,先行祭祀,再將木柱放倒,讓眾人爭搶麵娃娃和粉餅。傳說吃了麵娃娃或粉餅,不僅可添福增壽,還能治婦女不育症。此外,女兒出嫁要送燈盞一對、端午節要給新出嫁的女兒家送粽子(諧音“中子”)、臘月初一還要送燈燭,等等,均為祈子之意。這些在今天看來純屬迷信的荒誕之舉,在當時的徽州各地卻大行其道,並為人們所深信篤行。
徽州區岩寺、潛口等地稱婦女懷孕為“擔肚”、“擔身體”。婦女在孕育階段有很多禁忌,包括衣食住行各個方麵,如“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口不出惡言”。再如,不能將褲子張口朝天晾曬,更不能晾在屋外過夜;不能看到屍體以及入殮、出喪;忌吃豬、雞等動物肝髒,等等。這些禁忌,今天看來大多荒誕無稽,有的卻包含一定科學道理,屬於孕婦衛生保潔、嬰兒胎教等內容範疇。
2.誕生諸禮儀
孕婦分娩前,娘家要送“外婆衣”、麵條、紅糖、雞蛋等,俗稱“擔催生”。“外婆衣”為嬰兒衣物,有嬰兒帽、和尚衣、開襠褲、軟底鞋襪、包被、背帶、兜肚等,還必有一套男孩穿過的舊衣。分娩時,由“接生婆”助產接生,選一兩個中年婦女幫手,其他雜人不得入內。同時要將房內所有的櫥、櫃、箱、桌的門、抽屜、蓋子、鎖打開,意為“鬆關開門”,祈願產婦生產順利。由於醫學技術落後,嬰兒和產婦死亡率都很高。一旦遇上難產,往往求助於祖先、神靈。在西溪南,參加太陽會的青年婦女,“凡難產者,禱之於神,輒吉”;潛口則去雙忠廟(即上廟)夫人殿接“夫人手”至產房助產接生。有的地方甚至將菩薩抬進產房以求保佑。諸如此類,不一而足,而其結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