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喪葬禮儀
徽州人崇信迷信,突出表現之一即為喪葬禮儀。整個儀式隆重鋪張,“糜費不貲”。因為徽州人普遍相信死者的在天之靈能夠時時處處保佑著他們,並給他們帶來各種好運。所以,在徽州,至今還流傳有“生在蘇州,長在揚州,死在徽州”、“生得起,死不起”等俗語,它們從不同方麵反映了徽州人對喪葬之禮的重視。
徽州民間的喪葬儀式大致分為送終、報喪、入殮、守靈、出殯、安葬六大部分。
1.送終、報喪
老人病危,兒孫臨床聽取遺言,並頻頻呼喚,稱作送終。也有事先立好遺囑者。呼吸停止後,即焚燒事先準備好的紙轎,並哭送永訣。隨即,撤去死者床上的蚊帳、枕頭、被褥等,俗稱“退位”。然後,將屍體平攤在床上,口中放置“口含錢”一枚,用一片屋瓦墊住死者頭部,用黃表紙蓋住死者麵孔,上壓三根香;床頭燃燈一盞,香一炷,床前放掃帚一把,並煮一碗半生不熟的米飯置於床前,上麵倒插一雙筷子,在場親人逐一燃香跪拜。撤去蚊帳是以免亡靈被罩住不得超度升天;半生不熟的米飯俗稱“子孫飯”或“接氣飯”;倒插筷子意指死者飯“吃到(倒)頭”了,不用再吃了。然後發喪,將一隻碗摔碎在大門外麵,家人號啕大哭,告知左鄰右舍。其間,死者房內須有專人看守,並焚燒金銀(折成元寶狀的錫箔)、香紙(即黃表紙),不能斷了香火。
“報喪”為“報訃”的俗稱,即向死者親朋好友報告死訊。路程近的親友由長子率家人登門報告;路途較遠的,一般派專人傳訊。報喪要備上訃狀帖文,且有跪告之俗。托村中長輩幫忙料理喪事也要跪請。親友攜錫箔、香紙、香燭、爆竹等吊儀前往吊唁,如係長親,必送挽幛;死者家中若有健在長親或配偶的,還要送豬肉、桂圓、棗、糕點等物品以示慰問,俗規“先看生,後看死”。如果死者是兒女親家,要送“豆腐酒擔”,包括煙、酒、豆腐、爆竹、香紙等,還要送一定的奠金。親友吊唁時,子女伴跪號哭。左鄰右舍一般主動上門幫忙料理,有“喜事要請,喪事不接”之習俗。
2.入殮、守靈
老人死後,須停屍於床,待所有親人到齊方可入殮。入殮,即為死者著衣並移屍棺內。入殮開始,先由死者之子用濕毛巾將屍體擦洗一遍,並更換白色內衣。再“紮屍”,由整屍者用絲綿將死者全身及頭部裹緊紮實,不留縫隙,並在死者手心分別放一金銀錠或金銀幣,使其攥緊,有“左手金,右手銀”之說。然後給死者穿“壽衣”。穿衣前,長子站在凳上,將壽衣從內到外依次套在自己身上,然後依長幼次序將其在各子女身上披蓋一下,俗稱“同衣”,也稱“暖衣”,表示焐暖後再給死去的父母穿著,以示孝心。壽衣多為藍、黃、紅、白色,忌用黑色。衣褲數量有“上九下七”(即上穿九件衣服,下著七條褲子)、“上五下三”之分,貧者則穿生前舊衣,但須剪去扣子。穿衣畢,由整屍者用白布兩幅將屍體從房中抬至擺放在堂前的棺材內。棺材有十鬥(底、蓋各三塊板,兩側各兩塊板)、十二鬥(四麵各三塊板)、皮材(除去樹木圓心後的邊板製成)之別,通常用杉木製作。棺內以陳石灰墊底,上鋪墊褥,以石灰包作枕。屍體擺正後,上蓋被衾,塞石灰包於空隙處,要求砌嚴實,不能左右晃動。再用剪子將屍體嘴巴處裹著的絲綿剪開一個口,俗稱“開密口”,在其嘴裏放一枚銅錢,稱“含口錢”(有的剛死時即已放入)。隨後,兒孫披麻戴孝跪獻果盒,親屬致祭,並滴撒告別酒。蓋棺後,子孫依次跪在靈柩旁,手持秤砣輕輕敲擊鐵釘(又稱“棺材釘”)三次,同時呼喊死者,俗稱“印釘”。
入殮後,即行布置靈堂。靈柩一般置於堂前正中,其頭部要點上“長明燈”,並設木主靈座;腳部設案桌,置放果盒、燭台和香爐。照壁上懸掛孝子聯和親友送來的挽聯、綢緞幛。靈位前,由兒媳婦三餐供茶飯。子孫輪流晝夜守靈,接受親朋好友和四鄰的吊唁。期間,有的還要延請僧人誦經念佛做法事,以超度亡靈,稱“和尚祭”。徽州有停柩待殯之習,老人死後,其靈柩要在家中擺放七七四十九天後才可出喪,稱“守七”。
3.出殯、安葬
出喪日一般為農曆單日。出殯前,先行殯祭,親人燃香哭拜。潛口等地還有擂“出喪鼓”之習。然後由四人用手將靈柩抬出大堂,至門口寬敞處,再用粗麻繩紮上抬杠,俗稱“紮龍”。由八人抬靈柩,棺蓋上鋪紅氈或紅紙,上縛紅毛公雞一隻,俗稱“站喪雞”,用以辟邪。起棺後,一人在前燃放炮仗開道,並沿途撒黃表紙,稱“付買路錢”;長子或長孫持引魂幡行前,次子捧神主位隨後,其他親人披麻戴孝緊隨棺後,送殯親友披孝巾或佩黑紗隨行。途中設案桌,供鄉鄰好友做“攔路祭”。棺材抬至路口或歇棺時,血親小輩均須下跪。如是反複,直至墓地。舊時出殯多在夜間,由抬柩人將靈柩“偷偷”抬出家,親人隨後尋著靈柩哭送,稱“偷喪”,意為舍不得死者離開家門。死者若是長輩,出殯時全族男女子弟均要送行,俗作“送喪”。殯出後,家中還要請和尚念經做法事,在堂前、房內等處揮舞鋼叉等鐵器,稱作“趕煞”;奉木主於祠堂,稱作“上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