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酬神習俗(1 / 3)

(二)酬神習俗

1.廟會種類和特征

徽州民間的祭祀活動中,除祭祀祖先外,有相當一部分是對各種神靈的祭祀,我們稱這種祭祀活動為廟會或神會。受祭神靈名目繁多,且各地也不盡相同,主要有:天、地、山、川、風、雨、雷、電等自然之神靈,如社公、土地神、老郎神、月神、城隍、龍王、雷神等;被神化了的忠臣名將及先祖、先師、先哲等,如守衛家鄉的鄉土神越國公汪華、忠壯公程靈洗,死守睢陽、屏蔽江淮的雙忠神張巡、許遠及其部將藍霽雲、雷萬春,以及華佗、魯班、雷祖方雷、文公朱熹等;忠信仁義的化身關公大帝關羽;文化神文昌帝、文奎星等;儒、道、佛三教之神觀音菩薩、地藏王菩薩、天尊。此外,還有瘟神、五猖神、鍾馗、財神、福神、壽神、祿神,以及周王、李王、藺將軍、相公、太子等。而遍布徽州各地的社屋、土地廟、雙忠廟或忠烈廟、觀音廟、城隍廟、龍王廟、都天廟、關帝廟、華佗廟、五猖廟、文昌閣等各種廟宇,更是不勝枚舉。正如萬曆《歙誌·建置》所說:“邑有祠廟,大都四端:崇德以淑士者,先師、先儒也;報功以保民者,忠壯、忠烈也;祭賽以祈年者,社稷、山川、風雲、雷雨也;褒美以勸俗者,孝子、尚賢也。”

和祭祖一樣,徽州廟會都帶有很強的功利性和實用性特征:供奉社神是為了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祭拜觀音是為了求子、保稻或祈福消災,祭祀城隍是為了求其保障地方平安,祭祀灶神則是為了讓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即使是迫於恐懼而不得不祭祀的瘟神、五福神,也是希望其不要光臨人間。“其神之為民禦災捍患者,則祀之”(萬曆《歙誌·建置》),以是否有利於自己為祭祀的先決條件,在這點上,徽州人也夠實誠的。為了達到“禦災捍患”的目的,徽州人甚至不惜“忤”神,如久旱無雨時曝曬“雨司”、砸龍潭故意激怒“龍王”等,充分說明了徽州廟會的功利性和實用性的特征。

徽州廟會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既有莊嚴肅穆、儀禮繁縟的祭祀儀式,又有歡快喜慶、熱鬧有趣的娛神場景,既有物質方麵的,又有精神層麵的。從發展進程來看,徽州廟會大致經曆了兩個階段:在廟宇或山野向神靈敬獻犧牲、酒肴果食的“物祭”活動是廟會最初、最原始的形式;把神像抬出廟來巡遊嬉戲、演戲酬神,並因之而在各村各地之間或明或暗地形成互相攀比、競賽較量局麵的迎神賽會,則是廟會活動的進一步發展和深化,是一種精神層麵的人神共娛的活動。它們是徽州人對這些虛無縹緲、可以“左右”人間福禍吉凶的神既充滿恐懼,又期望得到其庇護和保佑這樣一種微妙、複雜心理的真實反應。

2.著名廟會

廟會多源於對山野鬼魅的崇祀,目的是祈求地方平安。明清時期,官方毀淫祠,禁妖會,於是各地逐漸摒棄了邪神厲鬼,改奉佛教、道教和名垂千史的忠臣名將為神,並依規製建立廟宇,定期舉辦各種形式的祭祀活動,主要有土地會、汪公會、春齋會、保安會、財神會、觀音會、太子會、五猖會、水龍會等,旨在祈求神力保佑地方平安,消除民眾疾苦與災難。

為了便於了解和比較,我們將徽州廟會分為以祭祀為主的廟會和以娛神為主的迎神賽會兩種,前者如土地會、財神會、觀音會等,後者如汪公會、春齋會、保安會、太子會、五猖會、水龍會等。需特別加以說明的是,兩者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界線。實際上,後期的徽州廟會大都具有娛神性質。

徽州廟會主要依靠宗族祠堂的經濟實力來推行,會費按人口攤派,或私人捐助。

明清時期,現徽州區區域內的廟會以潛口觀音廟會、靈山雷祖廟會和楊幹如來佛廟會最負盛名。

潛口觀音廟會潛口村觀音山舊有觀音廟,廟址即今潛口民宅博物館辦公樓和宿舍樓處。主要建築有靈官殿、龍王亭、阮公泉井、八角亭、地藏王室、法鏡台、觀音岩洞、玉皇閣等。舊時,每年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三日(傳說分別為觀音菩薩誕生、出家、涅槃之日),潛口村均要於此舉辦廟會,祭祀觀音菩薩。以六月十九日廟會最為隆重,其盛況居徽州觀音廟會之首。廟會期間,觀音廟內香火旺盛,香客雲集。除延僧侶做法事外,還要請名戲班日夜演戲。清人方士《新安竹枝詞》述其事:“觀音大士著慈悲,誕日燒香遠不辭。逐隊岑山潛口去,相隨女伴比丘尼。”

傳說潛口的觀音菩薩最靈驗,諸如求子、求福、消災、保稻等有求必應。每年觀音會,績溪、歙縣南鄉等地都要派迎神隊伍來潛口“接觀音”回村辦“觀音醮”,即從廟內買一張觀音菩薩畫像,祭拜後,到阮公泉井裏裝一葫蘆“聖水”,再將觀音菩薩畫像放在神轎內接回村,沿途旗幡、鑼鼓、爆竹、硝銃,好不熱鬧。觀音接回村中時,全村人至村口列隊恭迎,然後送至早已搭建好的觀音祭棚或祭壇,供紙像於香案,僧道誦經打醮後,即舉行盛大的抬觀音遊村活動。遊行時,有各式旗幡傘帳,伴以喇叭嗩呐、鑼鼓鍾磬、硝銃爆竹等。參加遊神的有僧道尼誦經隊伍、長者行香隊伍、金童擺對隊伍等,並有舞獅、地戲、秋千抬閣等遊藝表演,隊伍浩浩蕩蕩,場麵隆重熱烈。遊神活動要持續一周左右。期間,家家戶戶到祭棚或祭壇焚燒香紙、點香燈,供奉祭品。也有一些善男信女自行結隊去潛口觀音廟中“接觀音”的,將觀音畫像掛在張開的雨傘內帶回家中,長年供奉祭拜。如果所求有所應,來年還要送匾至潛口觀音廟中還願。至今,潛口村還流傳有“吃大王,賣觀音”的民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