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組織凝聚力是怎樣產生的(1)(1 / 3)

和諧組織就是既精誠團結、暢所欲言、集思廣益,又能統一思想、統一步調,做到目標一致、步調堅強有力。和諧組織要能分權經營,能協調行為,能和諧用人,能公正管理,能簡捷管理,能內在管理,能角色管理,能搭配產品線,能決策前溝通,能規範運作,能從合作中學習,能以市場為導向,能均衡產權。

組織凝聚力產生的源泉

目標一致,是和諧組織的第一步,也是和諧組織凝聚力產生的源泉。因為目標就是方向,它事關整個組織及其所有成員的前途和利益。

代表中國民族企業的海爾集團,就是一支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和諧組織。

1984年,海爾集團的前身——青島電冰箱總廠一年內換了四任廠長。12月份,該廠的上級公司“青島家電公司”副總經理張瑞敏被調來擔任廠長。當時,企業人心不穩,散漫,而當時的外部市場狀況是:全國生產電冰箱的廠家林林總總已有近百家,其中不乏“部優”、“省優”者,國外產品蜂擁而入,各種牌號的電冰箱充斥市場,市場競爭十分激烈。

不過.張瑞敏很快就發現,當時國內家電市場雖有100餘家電冰箱廠平分市場,但尚沒有最優秀、具有導向性、引導消費的名牌電冰箱。因此,在張瑞敏領導下,青島電冰箱總廠做出了第一個重大決策,即實施“名牌戰略”,把海爾集團的目標定位在出名牌產品上。“要做就做最好的”這個目標從此成為了海爾人心中的共同目標。

當然,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海爾人也麵臨著巨大的考驗。從1984年l2月開始到1991年12月成立集團止,這個階段海爾隻做了一個冰箱產品,沒做其他產品。當時許多企業是在追求產量、追求利潤,而沒有注意狠抓質量、把品牌搞上去,這些企業在當時看也取得了比較快的發展,像1988年的萬寶冰箱當時年產100萬台,而海爾當時年產量不到10萬台,海爾人自然也非常著急,“100萬台是什麼效益?10萬台是什麼效益?”但張瑞敏認為“當時我們職工的素質根本做不到那麼多,如果做了那麼多,你的質量就無法保證,沒辦法,還是老老實實地做吧”。

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海爾人在“名牌戰略”和“力爭第一”的目標的指引下,由一家小廠向中國家電知名大企業的目標邁進。

在1985年,青島電冰箱總廠就實現了“當年引進、當年開發、當年生產、當年扭虧、當年贏利、當年發展”的基本目標,很快走出了生產困境.接著,逐步轉變觀念、大膽改革,從提高產品質量入手.強化基礎管理,轉換經營機製,實現市場化的經營戰略轉變,穩紮穩打。於1988年終於獲得電冰箱“國優金牌”,一躍成為中國家電第一名牌。

到1991年12月10日海爾集團正式成立的時候,海爾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現代化和諧組織管理經驗,積聚了寶貴的無形資產,造就了一支具有文化凝聚力的員工隊伍,給日後的海爾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找出管理層團隊協作的機會

要負責找出管理高層團隊協作的機會,確保團隊按照既定的方式運作。

任何企業在規模較小時,業主能夠單槍匹馬,有效地駕馭整個企業的大小事務。隨著企業的擴大、員工的增多,業主就會逐步感到力不從心,從而造成企業整體或局部處於失控狀態。為此鬆下建立了“事業部製度”。“事業部製度”實際是一種“分權經營”的方式,部長對客戶負責,各廠長對部長負責,員工對廠長負責。從形式來看,每一事業部都是獨立的經濟實體,合起來,又成為一個大企業。相互之間有著固定的子公司與母公司的關係。

事業部製度不但使企業得以順利擴大,而且解決了自己力不從心的問題。每一事業部都是一個責任中心,產品劃分,責任分明,盈虧明朗,便於考核。各事業部都具有小型企業的特點,產品比較單一,致力於技術的開發與產品的開發,因此能培養出許多技術專才。一個事業部盈利,絕不能分利給另一虧損的事業部。每一事業部都必須靠自己想辦法去盈利。因此,各事業部就不會抱有依賴思想,而且會把自己放到整個電器同行業中去競爭。

由於各事業部部長負盈虧的全部責任,自然而然就會產生強烈的事業心與責任感。

鬆下把收音機部門建立為第一事業部;電池車燈和電池部門建立為第二事業部;配線器具、合成樹脂及電熱器等部門合並成第三事業部……

這樣一來,每一個事業部都成為一個小型企業,在生產、銷售、財務、研究開發等方麵都相對獨立,並擁有一定的自主權、部長負該部盈虧的全部責任,對各部的檢驗標準是以盈虧為第一標準。

為了更有效地加以管理,鬆下電器還製定了若幹措施:

———日常教育由各事業部獨立進行,但職業性的教育訓練由總公司集中推行。每一個員工均需要接受鬆下經營哲學的熏陶,以培養出同心協力、目標一致的鬆下人。

———各事業部長應全盤處理日常事務,並且要定期向公司彙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