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在與狼共舞中實現企業國際化戰略(4)(1 / 3)

有一次,魏應行乘火車出差,因為他不太喜歡火車上的飲食,便帶了兩箱從台灣捎來的方便麵。沒想到這些在台灣非常普通的方便麵引起了同車旅客的極大興趣。大家紛紛誇獎這麵好吃。兩箱麵很快一掃而空。就是這次經曆,讓魏應行發現了一個新的創業契機,也就是進軍方便麵市場。

魏應行等吸取前幾次投資失敗的教訓,在進軍方便麵市場之前,對大陸的方便麵市場進行了詳盡的市場調研。他們對當時市場上已有的方便麵品牌做了仔細的分析,發現國內的方便麵市場呈兩極化趨勢:一方麵國內廠家生產的方便麵僅幾毛錢一袋,但是質量較差,麵條一泡就爛,而且都粘在一起,調味料配料簡單,衝出來就像味精水;另一方麵進口麵條雖然質量好,但是卻要五六元一碗,一般消費者都接受不了。同時,他們還針對不同層次的消費者做了調查,發現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大多數人們都希望有一種物美價廉的方便食品。由此他們總結出如果生產價格在一兩元錢、味美價廉的方便麵,一定有很大的市場潛力。

大陸和台灣雖然一衣帶水,同根同源,但兩地的很多習俗、觀念乃至喜好都有很大不同。

頂新集團對“康師傅”的定位是既要比大陸生產的方便麵好吃,同時還要保留大陸風味。考慮到大陸人口味偏重,而且比較偏愛牛肉口味,集團決定以“紅燒牛肉麵”作為進入市場的主打產品。在方便麵的製作工藝和口味配方確定上,集團的調研策劃者采用了“最笨”、“最原始”的辦法——“試吃”。他們擺設了攤點,請一批試吃者品嚐某種配方的牛肉麵,一旦有人提出不滿意的地方就改。待這批人接受了這種風味後,再找第二批人品嚐,根據反饋意見再加以改進。調研部門經過上萬次的口味測試和調查,才將“大陸風味”的方便麵製作工藝和配方最終確定下來:公司從日本、德國專門進口了最先進的生產設備,采用特選麵粉,經蒸煮、淋汁、油炸製成麵餅,保證了麵條夠勁道,久泡不糟;方便麵內附脫水蔬菜包。

調味包和夾有細肉塊的肉醬包,經過調配便是具有濃鬱牛肉香味的湯汁。

上帝是苛刻的,但也是公平的。當新口味的康師傅方便麵正式上市銷售時,消費者的反應幾乎異口同聲:“味道好極了!”一時之間,康師傅方便麵便成了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等幾大城市居民最喜歡的方便食品。

頂新集團並沒有滿足康師傅方便麵在大城市的火爆銷售。從賣出第一碗麵開始,“康師傅”就下定決心要做中國的麵王。他們瞄準的是全國市場。然而,要在這樣一個巨大的市場崗位獲得消費者的青睞,僅靠紅燒牛肉麵這一種口味的產品顯然是不夠的。頂新集團從1994年開始相繼在廣州、杭州、武漢、重慶、西安、沈陽、青島等地設立生產基地,生產線也從1條增加到88條。他們每設立一個生產基地,都會在當地展開詳盡的市場調研,了解消費者對其產品的意見。根據各地的口味差異,他們先後開發生產了20餘種不同口味的產品。這些口味的方便麵,由於有詳細的市場調研資料為基礎,在推出後也紛紛受到了消費者的歡迎。

不但努力開發新產品,頂新集團還從各細節處著手,盡心竭力地做到讓消費者滿意。他們最典型的一個創新便是首創在碗麵上加放塑料叉,以方便消費者、尤其是出門在外的消費者的食用。此項看似不起眼的創舉迅速成為潮流,使得所有生產方便碗麵的廠家紛紛效仿,碗麵配小叉成了一項不成文的標準。諸如此類的例子很多。頂新集團正是靠著對市場精確的把握,想消費者之未想而最終實現了中國麵王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