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緣起章
夫法界緣起為礙容持。如帝網該羅。若天珠交涉。圓融自在無盡難名。略以四門指陳其要。一緣起相由門。二法性融通門。三緣性雙顯門。四理事分無門。初緣起相由門者。於中曲有三門。一諸緣互異門。即異體也。二諸緣互應門。即同體也。三應異無礙門。即雙辨同異也。此三門中各有三義。一互相依持力無力義。由此得相入也。二互相形奪體無體義。由此得相即也。三體用雙融有無義。由此即入同時自在也。初緣起互異門者。謂於無盡大緣起中。諸緣相望體用各別。不相參雜故雲異也。依持義者。一能持多。一有力是故能攝多。多依一故多無力。是故潛入一。此即無有不容多之一。以無不能持故。無有不入一之多。以無不能依一。如多依一持既爾。一依多持亦然。是故亦無不攝一之多。亦無不入多之一。是故由一望多有持有依全力無力故。能攝能入無有障礙。多望於一有依有持無力全力故。能入能攝。亦無有障礙。俱存雙泯二句無礙。亦準思之。相入義竟。二諸緣相奪體無體者。多緣無性為一所成。是故多即一。由一有體能攝多。由多無性潛同一。故無不多之一。亦無不一之多。一無性為多所成。多有一空即多亦爾。是故一望於多。有有體無體故。能攝他同己。廢己同他。無有障礙。多望於一有無體有體。亦能廢己同他攝他同己。亦無障礙。亦同他己亦同己他。非同他己非同己他。二句無礙圓融自在。思之可見。相即義竟。三體用雙融有無門者有六句。一以體無不用故。舉體全用即唯用而無體。但有相入無相即故。二以。用無不體故全用歸體。唯體而無用。但有相即無相入也。三歸體之用不礙其用。全用之體不失其體。是故體用不礙雙存。即亦入亦即。無有障礙鎔融自在。四全用之體體泯。全體之用用亡。是則體用交徹形奪兩非。即入同源圓融一味。五合前四句。同一緣起無礙俱存。六泯前五句絕待離言。應可去情如理思。攝緣起異體門竟
二諸緣互應門者。謂眾緣之中以於一緣應多緣故。各與彼多全為其一。是故此一具多個一。然此多一雖由本一。應多緣故有此多一。然與本一體無差別。是故名為同體門也。依持容入者。謂此本一有力能持彼多個一。故本一中容彼多一。多一無力依本一故。是故多一入本一中。是即無不容多一之本一。亦無不入本一之多一。如本一有力為持。多一無力為依。容入既爾。多一有力為持。本一無力為依。容入亦爾。是即無不容本一之多一。無不入多一之本一。是即由本一望多一。有持有依有力無力故。能容能入無有障礙。多一望本一。有依有持無力有力故。能入能容亦無障礙。俱存雙泯二句無礙。亦準思之。同體門中容入義竟。二互相形奪體無體者。謂多一無性。為本一成多一。舉體即是本一。是則本一為有體能攝多一。多一無體融同本一故。無不攝多一之本一。亦無不即本一之多一。如本一有體多一無體。攝即既爾。多一有體本一無體。攝即亦然。是故亦無不攝本一之多一。亦無不即多一之本一。是即本一望多一。有有體無體故。能攝他同己廢己同他無。有障礙。多一望本一。亦體無體攝即可知。亦攝不攝亦即無即。非攝不攝非即不即二句無礙。思之可見。同體門中相即義竟。三體用俱融即入無礙者。亦六句無礙。準前思之可見。同體門竟三應異無礙雙辨同體異體門者。以此二門。同一緣起不相離故。若無異體則諸緣雜亂。非緣起故。若無同體緣不相資。亦非緣起故。要由不雜方有相資。是故若非同體無異體故。若非異體無同體故。是故通辨亦有四句。一或舉體全異具入即俱。二或全體是同亦具入即俱。以法融通各全攝故。三或俱。以同異無礙雙現前故。四或俱非。以相奪俱盡故雙非也。餘入即等準思知之。上來第一緣起相由門竟(餘未作)
圓音章
圓音義略作四門分別。一舉義。二決擇。三會違。四辨釋。初中有二。一謂如來能以一音。演說一切差別之法。所謂貪欲多者。即聞如來說不淨觀。如是等乃至一切故名圓音。是故華嚴雲。如來於一語言中。演說無邊契經海。二謂如來一音。能同一切差別言音。謂諸眾生各聞如來唯己語故。華嚴經雲。一切眾生語言法。一言演說盡無餘
第二決擇者。或有說言。如來於一語業之中。演出一切眾生言音。是故令彼眾生各聞己語。非謂如來唯發一音。但以語業同故名曰一音。所發多故名曰圓音。或有說言。如來唯發一梵言音。名為一音。能為眾生作增上緣。令其所作感解不同。故名圓音。非謂如來有若幹音。或有說言。如來唯一寂滅解脫離相言音。名為一音。而諸眾生機感力故。自聞如來種種言音。故名圓音。非謂如來音有一有多。問此上三說何得何失。答若別偏取。三俱有失。何者。初說但多無一音故。次唯一語無多音故。後唯無惟非音義故。如實義者。三說合為一圓音義。何者。若彼多音不即一音。此但多音非是圓義。以彼多音即一音故。鎔融無礙名作圓音。若彼一音不即一切。但是一音非是梵音。以彼一音即多音故。融通無礙名一梵音。若此等音。不即無性同真際者。是所執故非如來音。以彼音等離作故。無性故如響故。所以法螺恒震妙音常寂故也
第三會違者。如婆沙論中七十九卷說。世尊有時為四天王。先以聖語說四諦。二王領解二不能解。世尊憐湣故饒益故。以南印度邊國俗語說四諦。二天王中一解一不解。世尊憐湣。複一一種蔑戾車語說四聖諦時。四天王皆得領解。問若以一音異類解。後二天王何不同解。答彼論釋雲。彼四天王意樂不同。為滿彼意故佛異說。複次世尊欲顯於諸言音皆能善解。斷彼疑故。複次有所化者。依佛不變形言而得受化。又所化者依佛轉變形言而得受化。依佛不變形言而受化者。若轉變形言而為說法。彼不能解。如說佛在摩竭陀國。為度池堅步行十二由旬。七萬眾生皆得見諦雲雲。依佛轉變形言而受化者。若不變形言而為說法。彼不能解。是故世尊作三種語為四王說法。準上三釋義理可通。並由眾生宜聞有異。故不相違
第四辨釋者有二。一明分齊。二顯利益。初中佛一言音普遍一切。謂一切處一切時一切法等。根熟之者無遠不聞。根未熟者近而不聞。言遍一切處者。如智論目連尋聲極遠如近故。二遍一切時謂此圓音盡未來際。未曾休息。三遍一切法。無有一法非圓音所宣說者。四遍一切眾生。謂此圓音無有根器而不開覺。若爾何故。鹙子在座如聾不聞。釋非謂圓音能至所聞。亦能至此不聞之處。故名遍至。問此若普遍。何成語音屈曲詮表。設爾何失。二俱有過。何者。此若等遍失音曲故。如其存屈曲非等遍故。今釋若由等遍失其音曲。是圓非音。若由屈曲乖其等遍。是音非圓。今則不壞曲而等遍。不動遍而差韻是謂如來圓音。非是心識思量境界。二利益者。若依小乘如來言音未必一切皆有利益。如佛問阿難天雨等。非是法輪音聲所攝。若大乘等中。如來所發世俗言音。無不皆成大利益故。如佛入城唱乞食聲。令城同聞俱獲利益故。經雲。諸佛音聲語言威儀進止無非佛事
法身章
法身義四門分別。初釋名者。法是軌持義。身是依止義。則法為身。亦名自性身。二體性者略有十種。一依佛地論。唯以所照真如清淨法界為性。餘四智等並屬。報化。二或唯約智。如無性攝論。以無垢無掛礙智為法身故。謂離二障。諸德釋雲。此據攝境從心名為法身。匪為法身是智非理。今釋一切諸法尚即真如。況此真智而不如耶。既即是如何待攝境。三亦智亦境。如梁攝論雲。唯如如及如如智獨存。名為法身。四境智雙泯。經雲。如來法身非心非境。五此上四句合為一無礙法身。隨說皆得六。此上總別五句相融形奪泯茲五說。通然無寄以為法身。此上單就境智辨。七通攝五分。及悲願等法行功德。無不皆是此法身收。以修生功德必證理故。融攝無礙如前智說。八通收報化色相功德。無不皆是此法身收故。攝論中三十二相等。皆入法身攝有三義。一相即如故歸理法身。二智所現故屬智法身。三當相並是功德法。故名為法身。九通攝一切三世間故。眾生及器無非佛故。一大法身具十佛故。三身等並在此中。智正覺攝故。十總前九為一總句。是謂如來無礙自在法身之義。三出因者有四。一者了因。照現本有真如法故。二者生因。生成修起勝功德故。三者生了無礙因。生了相即二果不殊故。四者總此勝德為所依因。印機現用為所成果。四業用者亦有四。一此理法身。與諸觀智為所開覺。經雲。法身說法授與義故。二依此以起報化利生勝業用故。三或作樹等密攝化故。四遍諸塵道毛端等處。重重自在無礙業用也
十世章
十世義作二門。一建立者。如過去世中法未謝之時。名過去現在。更望過去名彼過去為過去過去。望今現在此是未有。是故名今為過去未來。此一具三世俱在過去。又彼謝已現在法起。未謝之時名現在現在。望彼過去已滅無。故名彼以為現在過去。望於未來是未有。故名現在未來。此三一具俱在現在。又彼法謝已未來法起。未謝之時名未來現在。望彼現在已謝無。故名未來過去。更望未來亦未有故。名未來未來。此三一具俱在未來。此九中各三。現在是有六過未俱無。問若於過未各立三世。如是過未既各無邊。此三世亦無邊。何但三重而說九耶。答設於過未更欲立者。不異前門故唯有九。又此九世總為一念。而九世曆然。如是總別合論為十世也。第二相攝者有二門。一相即二相入。此二得成由二義故。一緣起相由義。二法性融通義。初緣起相由者。且如過去現在法。未謝之時自是現在。以現在現在望之。乃是現在之過去。是故彼法亦現在亦過去。所望異故不相違。又現在現在法。自是現在以未謝故。以過去現在望之。乃是過去之未來。又以未來現在望之。複是未來之過去。是故彼法亦現在亦過未。又未來現在法。亦現在亦未來。準之可見。又此九中。三世現在必不俱起。六世過未亦不俱。一現在。二過未。此三定得俱。是故九中隨其所應有隱有現。以俱不俱故。且就俱中由過去過去無故。令過去現在法得有也。何以故。若彼不謝此不有故。又由過去現在有故。令過去過去無也。以若不此有彼無謝故。又由過去現在有。令過去未來無也。以由彼未謝令此未有故。又由此過去未來無故。令彼過去現在成有。以若此有彼已謝故是故由此未有。彼得未謝故也。又由過去過去無故。令過去未來無也。謂若彼不無此現不成有。現不成有此未來不成無。是故此無展轉由彼無也。又由過去未來無故。令過去過去無也。反上思之。如過去三世有此六義相。由現在未來各有六可知。二就不俱中有二。初顯現相由亦有六義。謂由過去現在有。方令現在現在成有。何者。以若彼不有無法可謝。至此現有。又由現在現在有故。方知過去現在是有。以若比不有彼有不成故。何者。若無此有。即令彼有不得謝無。不謝之有非緣起有。故不成有也。現在現在望未來現在亦二義。準上思之。過去現在望未來現在亦二義。謂若過去現在不有。即未來現在有不成故。反此亦準知。問俱者可相由。不俱者雲何得相由。答俱者現相由。不俱者密相由。亦是展轉相由。以若無此不俱俱不成故。是故此九世總為五位。有此十門。一如過去過去。唯一謝滅但是過去。現在家之過去故。二如過去現在有二門。謂是過去位中自現在故。以現在望之是過去故。是故此法亦現在亦過去。以所望異故不相礙也。三如過去未來有三門。一以過去現在望之。此未有故是過去家未來。二以現在緣現起猶未謝故。是現在現在。三以未來現在望之此已謝故是未來過去。是故此現在現在。亦現在亦過未。四未來現在亦二門。五未來未來唯一門。並準可知。上來次第相由有斯九門。第十超間相由。謂若無初一則無後一等。是故如次及超間無礙相由故。依是道理。令諸門相入相即。如經雲。過去一切劫安置未來。今未來一切劫回置過去世。斯之謂也。凡論相由之義有二門。一約力用。謂若無此彼不成。仍此非彼故。以力用相收故得說入。然體不雜故不相是也。二約體性。謂若無此彼全不成。故此即彼也。是故約體說為相即。釋此二門如別說。是故不失本位不無即入也。思之可見。經雲。無量無數劫能作一念頃等。是此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