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人跡罕至的海底世界(1 / 3)

海底資源都有哪些

正在開采海底石油資源的海上設備

海底石油

埋藏在海底的石油和天然氣,不論其生成環境是否屬於海洋環境,都將列入海底石油資源。

近四十多年來海上石油勘探工作查明,海底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據1979年統計,世界近海海底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儲量為220億噸,天然氣儲量為17萬億立方米,占當年世界石油和天然氣探明總可采儲量的24%和23%。

海底有石油,這在過去是不大好理解的。自從19世紀末海底發現石油以後,科學家研究了石油生成的理論。在中、新生代,海底板塊和大陸板塊相擠壓,形成許多沉積盆地,在這些盆地形成幾千米厚的沉積物。這些沉積物是海洋中的浮遊生物的遺體(它們在特定的有利環境中大量繁殖),以及河流從陸地帶來的有機質。這些沉積物被沉積的泥沙埋藏在海底,構造運動使盆地岩石變形,形成斷塊和背斜。伴隨著構造運動而發生岩漿活動,產生大量熱能,加速有機質轉化為石油,並在圈閉中聚集和保存,成為現今的陸架油田。

我國沿海和各島嶼附近海域的海底,蘊藏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外國有人估計中國近海石油儲量約100~250萬噸,無疑我國是世界海洋油氣資源豐富的國家之一。

渤海是我國第一個開發的海底油田。渤海大陸架是華北沉降堆積的中心,大部分發現的新生代沉積物厚達4000米,最厚達7000米。這是很厚的海陸交互層,周圍陸上的大量有機質和泥沙沉積其中,渤海的沉積又是在新生代第三紀適於海洋生物繁殖的高溫氣候下進行的,這對油氣的生成極為有利。由於斷陷伴隨褶皺,產生一係列的背斜帶和構造帶,形成各種類型的油氣藏。東海大陸架寬廣,沉積厚度大於200米。外國人認為:東海是世界石油遠景最好的地區之一;東海天然氣儲量潛力可能比石油還要大。

南海大陸架,是一個很大的沉積盆地,新生代地層約2000~3000米,有的達6000~7000米,具有良好的生油和儲油岩係。生油岩層厚達1000~4000米,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6.4億噸,天然氣儲量9800億立方米,是世界海底石油的富集區。因此,某些國外石油專家認為,南海可能成為另一個波斯灣或北海油田。

海上石油資源開發利用,有著廣闊的前景。但是,由於在海上尋找和開采石油的條件與在陸地上不同,技術手段要比陸地上的複雜一些,建設投資比陸地上的高,風險要比陸地上的大,因此,當今世界海洋石油開發活動,絕大多數國家采取了國際合作的方式。

我國為了加快海上石油資源開發,明確規定我國擁有石油資源的所有權和管轄權;合作區的海域和資源、產品屬我國所有;合作區的海域和麵積大小以及選擇合作對象,都由我國決定等一係列維護我國主權和利益的條款。合理利用外資和技術,已成為加速海上石油資源開發的重要途徑。

眾所周知,隨著世界上工業和經濟的高速發展,礦產資源消耗量急劇增加,陸地礦產資源在全球範圍內日趨短缺、衰竭。人們唯有把占地球表麵積71%以上的海洋,作為未來的礦產來源。

海底礦產

海底除了我們前麵提到的石油、天然氣外,還蘊藏著豐富的金屬和非金屬礦。至今已發現海底蘊藏的多金屬結核礦、磷礦、貴金屬和稀有元素砂礦、硫化礦等礦產資源達6000億噸。若把太平洋底蘊藏的一百六十多億噸多金屬結核礦開采出來,其鎳可供全世界使用兩萬年;鈷使用34萬年;錳使用18萬年;銅使用1000年。更為有趣的是,人們發現海底錳結核礦石(含錳、鐵、銅、鈷、鎳、鈦、釩、鋯、鉬等多種金屬)還在不斷生長,它決不會因為人類的開采而在將來消失。據美國科學家梅魯估計:太平洋底的錳結核,以每年1000萬噸左右的速度不斷生長。假如我們每年僅從太平洋底新生長出來的錳結核中提取金屬的話,其中銅可供全世界用三年;鈷可用四年;鎳可以用一年。錳結核這一大洋深處的“寶石”,是世界上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是人類共同的財富。

然而要從四、五千米深的大洋底部采取錳結核,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一定要有先進的技術才行。目前隻有少數幾個發達國家能夠辦到。我國也已基本上具備了開發大洋錳結核的條件,到21世紀,可望實現生產性開采。

海洋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極為豐富的寶貴資源,隻要我們能合理的開發、利用,它將循環不息地為人類所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下個世紀人類的重要資源供應地。

沉睡海底的黃金船隊

“聖荷西”號船的沉沒,對西班牙人來說並非先例,早在1702年,西班牙曆史上著名的“黃金船隊”就在大西洋維哥灣被英國人擊沉,從而留下探寶史上一大遺案。那時,西班牙財政困窘,一支由17艘大帆船組成的龐大船隊遵命載著從南美洲掠奪的金銀珠寶火速運回西班牙,其間將經過一段最危險的海域,在6月的一天,正當“黃金船隊”駛到亞速爾群島海麵時,突然一支英、荷聯合艦隊攔住去路,這支150艘戰艦組成的艦隊迫使“黃金船隊”駛往維哥灣躲避。麵對強敵的包圍,唯一而且最好的辦法是從船上卸下財寶,從陸地運往西班牙首都馬德裏,但偏偏當局有個奇怪的規定:凡從南美運來的東西必須首先到塞維利亞市驗收。顯然不能違令從船上卸下珍寶,僥幸的是在皇後瑪麗?德薩瓦的特別命令下,國王和皇後的金銀珠寶被卸下,改從陸地運往馬德裏。

在被圍困了一個月後,英、荷聯軍約3萬人在魯克海軍上將指揮下對維哥灣發起猛攻,3115門重炮的轟擊,摧毀了炮台和障礙柵,西班牙守軍全線崩潰,由於聯軍被眼前無數珍寶所激奮,戰鬥進展迅速,港灣很快淪隱,此時“黃金船隊”總司令貝拉斯科絕望了,他下令燒毀運載金銀珠寶的船隻,瞬時間,維哥灣成為一片火海,除幾艘帆船被英、荷聯軍及時俘獲外,絕大多數葬身海底。

這批財寶究竟有多少?據被俘的西班牙海軍上將恰孔估計:約有4000~5000輛馬車的黃金珠寶沉入了海底。盡管英國人冒險多次潛入海下,也僅撈上很少的戰利品。於是,這批寶藏強烈吸引著無數尋寶者。從此,在近1000海裏的海底,出現了一批批冒險家身影,他們有的撈起已空空如也的沉船,有的卻得到了純綠寶石、紫水晶、珍珠、黑琥珀等珠寶翡翠,有的仍用現代化技術和工具繼續尋覓。隨著歲月推移,風浪海潮已使寶藏蒙上厚厚泥沙,眾多傳聞又使寶藏增添了幾分神秘,無疑給冒險帶來了太多的麻煩。

不幸的是那部分由陸地運往馬德裏的財寶,在途中有一部分被強盜搶走。這部分約1500輛馬車的黃金,據說至今仍被埋藏在西班牙龐特維德拉山區的一個鮮為人知的地方,這顯然又像一塊巨大的磁鐵吸引著夢想發財的人們。(待續自從著名探險家哥倫布於1492年起四次遠涉重洋,神遊美洲尋寶探險以來,尋寶這一富有刺激冒險意味的活動成了一種時髦。“泰坦尼克”號沉船的被尋獲,那價值連城的珠寶金銀猶如熱風,更掀起了空前的尋寶熱潮。在當今世界上,至少有10處寶藏是尋寶者久尋不獲的,它們神秘地隱藏在某一方,等待著幸運兒的尋覓、發現。

神奇的海底之花

海葵

海葵花棲息在海洋之中,有著鮮花的外表,卻比鮮花更加漂亮。

海洋是神奇的,就在於它無奇不有。在海洋中生活著一種神奇的花,它被稱為海葵花。這是一種令人向往的神奇之花,從它的名字上就可以感受到那種優雅和高貴。

海葵花棲息在海洋之中,有著鮮花的外表,卻比鮮花更加漂亮。它是一種動物和水母、海蜇、珊瑚蟲屬於一類,都是腔腸動物。它的長度從1毫米到1米不等。在熱海海域生活的海葵花一般體形都比較大,顏色也十分豔麗,而生在在寒冷海洋中的海葵花則相對較小,而且顏色十分單調。

人們通常稱它為“海底玫瑰”,因為它外貌像玫瑰,而且上端有一圈觸手向四周散開,很想玫瑰的花瓣,所以才被人們這樣稱讚。如果你想要摘一朵海葵花是十分不容易的事,因為一旦你要觸碰它時,它便會迅速突出一股清水,然後將觸手收回,繼而縮成一團。它還有一個名字叫“海底菊”。因為它的顏色五顏六色而且那些觸手又像極了舒展的菊花,所以才得此名。

就是這樣一個高貴且典雅的動物,卻有著驚人的胃口,它可以將蝦和小魚一並吞下,而且它的胃口仿佛特別好。它的身體非常柔軟,像海蜇一樣,可是它的每個觸手的尖端卻都有著一個毒囊,在毒囊裏會有一根盤著的線,在遇到獵物時,它便會向前將毒囊刺破,毒液便會流出來,刺殺靠近身邊的獵物。正是因此,一些海底生物對它都十分畏懼。

海葵經常會將身體放在寄居蟹的螯上,一旦爬了上來,它們便會就此在上麵安家。所以大多數漁民在抓到海蟹時,也會看到上麵附著的海葵。海蟹在海裏經常會四處遊蕩,不會移動的海葵也會隨著海蟹的流動而四處遨遊,這就擴大了它們的覓食領域。海葵和海蟹之間是一種相互利用的關係。海葵利用海蟹的移動而四處覓食,海蟹利用海葵可以很好的遮掩自己,在有天敵靠近時,海葵也可以釋放毒液保障它的安全。

海底中有一種小醜魚,身上會有五彩斑斕的花紋,它的出現經常會招來許多的小魚小蝦,而它則喜歡在靠近海葵的地方活動,因此海葵便可以很輕鬆的捕捉許多獵物。所以在小醜魚遇到攻擊時,就會逃進海葵的觸手中去。小醜魚把海葵的身體當做了自己避難的場所,而海葵也因為小醜魚的存在而大大增加了捕捉的獵物。小醜魚可以從體表分泌出一種粘液,它可以有效防止海葵身上的毒液。如果它們失去身上的粘液,那麼它們也會被海葵蟄的四散而逃。海葵附著在岩石上不能動彈時,它們便會隱藏在海葵的觸手中招引獵物,海葵則會趁此機會大肆捕捉,而小醜魚就可以躲在觸手中撿食海葵剩下的殘渣。

海葵的身上也會出現一種寄生蝦,這種蝦經常會徘徊在海葵的觸手間,它一邊為海葵整理觸手,一邊吃觸手上殘留的食物殘渣。所以,這些寄生蝦也被親切的喚作“葵蝦”。

海葵在海底的生活中不會永遠隻呆在一處,它們往往會緩慢的滑行或是依靠眾多的觸手做翻轉的運動。有些海葵還可以在水中做一些距離較短的遊行。海葵的毒液對人體的傷害並不是很大,如果不小心觸碰到了,會有一種刺痛或者瘙癢的感覺。如果把它們捉到拿回家去煮著吃,便會產生嘔吐、發燒甚至腹痛等病症,這就代表你已經中毒了。

為什麼海底生物會發光

會發光的海洋生物

每當夜幕降臨在大海時,人們常常可以看到海麵上閃閃爍爍的光芒像一條條火舌。海洋發光主要是由發光細菌引起的。在這些發光細菌的生物體內,有一種熒光素和氧結合、生成氧化熒光素,其化學反應所產生的能量以光的形式釋放出來,因此就發出了光。海洋發光細菌多生活在熱帶和溫帶海洋中。它們大多是以寄生、共生或腐生的方式生長在魚、蝦、貝、藻等生物體上,為這些魚、蝦、貝等提供了新的光源,使它們更有利於覓食和驅敵。一個瓜水母發出的光可讓人在黑暗中看清人的麵孔;長腹縹水蚤發的光能力也很強,可以利用它的光在輪船甲板上讀報。

除了發光細菌外,許多真菌、甲殼類動物、昆蟲以及海鳥等都會發出生物光。在非洲的沼澤上,就有一種會發光的熒烏,其頭部長著一層會閃閃發光的硬殼,其亮度相當於兩瓦燈泡的亮度,當地居民把這種烏捉來養在鳥籠裏,夜行時當手電筒用。

海上水生物發出的光都是“冷光”,在發光的同時,沒有輻射熱能的消耗,因而生物發光的效率是很高的。普通電燈泡(白熾燈)通電時,灼熱的鎢絲約把7%-13%的電能變成了可見的光,其餘電能成了不可見的光和熱。而生物光幾乎能將化學能百分之百地轉變為可見光,為普通電光源效率的幾倍到幾十倍。長期以來,人們就巧妙地利用這種生物光為自己造福,比如:漁民們利用海光尋找魚群,識別暗礁、淺灘、沙洲和冰山等。由於生物光源沒有電流不會生磁場,因而人們可以在這種光流的照明下做著消除磁性水雷等工作。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奇妙的生物冷光將進一步為人們所認識。有朝一日大規模應用冷光,各種各樣不輻射熱的發光牆或冷光發光體會相繼誕生,必將引起人們生活領域的一場偉大變革。

生物起源於海底說

海底生物

在地球上所有生物中,人隻是成千上萬個物種中的一個,他們卻進化得可以發明工具,隨意殺戮著其他物種。隨著文明的進步,人類的捕獵技巧越來越高超,卻使得物種滅絕的速度越來越快。然而,相對於深海來說,人類卻顯得特別的無知。生態學家們認為,正是人類的"無知"挽救了深海生物的性命。

海洋是生命的誕生和孕育之地,生物的進化曆程表明,地球上的生物起源於海洋。海洋不但占據了地球71%的表麵積,而且提供了99%的生物可棲息的地方。海洋不但是海洋生物的庇護所,而且為人類文明的進步發揮著重要作用。海洋不但提供給人類食物,而且主宰著地球的氣候變化和物質循環,是地球生態鏈中重要的一環。然而,人類卻不珍惜海洋,從古至今就有不少人認為海洋的包容性很強,而把海洋作為垃圾場和"排汙罐",靠近陸地的淺海海域已經被人類糟蹋得不成樣子了。

目前,地球上發現了34個動物門,其中有33個動物門可以生活在海洋中,海洋中有13個門的動物可以移居陸地,隻有15個動物門隻能生活在海洋中。可見,海洋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好地方。地球大約是在46億年前誕生的。在地球誕生後的40億年時間裏,地球上的生命,包括植物和動物,幾乎沒留下任何實質性的痕跡。然而,從距今6700萬年起,生物的種類開始增多。在距今500萬至1000萬年的這段短短的時間裏,卻產生了生命的大爆發。科學家從發掘出來的化石推測,現今世界上所有的動物門都在這一時期同時出現,而且之後再沒有產生新的門。這些新的動物門都是在海洋中產生的,科學家認為生命大爆發是與地球構造與氣候的變化有直接關係,當時大陸的漂移導致了海洋的分割,氣候的變化導致了各個氣候帶的產生,這些都為生物多樣性的大爆發提供了條件。

從500萬年前起,地球上的動物門不再增多,海洋中的生物種類卻還在不斷進化並逐步增多。然而,隨著人類對海洋開發的腳步加快,海洋動物的數量和種類都開始減少。目前,除開發較晚的印度洋的生物種類還在增多外,其他大洋的海洋生物種類開始減少。破壞海洋生物多樣性的主要因素有3個,一是對海洋生物的過度捕撈,二是海洋運輸、資源開發和汙染對海洋生物棲息地的破壞,三是人類對地球環境的破壞導致了全球氣候變暖,從而影響了海洋生物的生存。

生態學家們認為,好在人類對深海還很無知,不然海洋物種的命運就該和陸地生物差不多了。人類的科技雖然相當發達,他們到深海的能力卻很弱,甚至低於到月球的能力。人類到外太空可以製造抵抗失重的航天飛行器,可以給飛行器充入氧氣供飛行員使用。然而,人類卻沒有辦法對付大得嚇人的深海壓力。然而,不少深海生物卻可以怡然自得地生活在這些高壓區,讓人類自愧不如。

在海洋裏,每下潛10米深,水壓就增加一個大氣壓,過高的水壓會對人體造成生理影響,某些情況下超出人體的耐受範圍,還會引起病理性損傷。而且人在水中不能像在大氣中一樣自由呼吸,水壓、低溫、黑暗、水流、湧浪、水下生物傷害,以及各種潛水疾病的威脅等不利因素,都不同程度地限製了人在水下行動的自由。因此,並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背上潛水裝備無止境地下潛到海底。目前世界上直接下潛到海中的最大深度紀錄是501米。越往海洋深處就越黑暗,一般在海麵700米以下就是黑暗一片了,此處難以找到植物了,然而,海洋深處還是有豐富的有機質,所以深海裏還是有著形形色色的動物,不少動物為了適應深海環境而變得特別奇特。世界上深度超過6000米的海溝有30多處,其中的20多處位於太平洋洋底。目前,各種載人潛艇的下潛深度一般也不會超過1000米,隻有無人探測車能達到6000米以下的深海裏進行科學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