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行動就是創造命運(2 / 3)

大師笑道:“練此神功也很簡單,隻要掌握一點:山不過來,我就過去。”

我們知道世上本無什麼移山之術,惟一能夠移動的方法就是:山不過來,我就過去。

現實世界中有太多的事情就像“大山”一樣,是我們無法改變的,至少是暫時無法改變的。

如果別人不喜歡自己,是因為自己還不夠別人喜歡。

如果無法說服別人,是因為自己還不具備足夠的說服能力。

如果顧客不願意購買我們的產品,是因為我們還沒有生產出足以令顧客滿意的產品。

如果我們還無法成功,是因為自己暫時還沒有找到成功的方法。

要想讓事情改變,首先得改變自己。隻有改變自己,才會最終改變別人;隻有改變自己,才可以最終改變屬於自己的世界。

所以,如果山不過來,那就讓自己過去吧!我們不要做一個守株待兔的蠢人,要積極行動起來,不斷為自己創造時機,隻有這樣,才能在人生的競賽中獲勝。

太陽升起的時候,非洲草原上的動物就開始奔跑了。獅子知道如果它趕不上最慢的羚羊,就會餓死。對羚羊來說,它們也知道如果自己跑不過最快的獅子,就會全部被吃掉。

出生時,每個人都是一樣的,長大以後,隨著環境的變化,有的會變成獅子,有的會變成羚羊。然而,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所麵對的競爭和求生的挑戰都是一樣的。

因此,你一定要有跑贏別人的智慧和勇氣,否則不是餓死,就是被吃掉。這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也是行動創造命運的自然法則。

自己的路自己走

任何命運都掌握在自己手裏,你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取決於你走什麼樣的路。

走自己的路

“走自己的路,讓人們去說吧!”這是但丁的名言。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要這樣做需要很大的勇氣,有時還要付出代價。

美國職業足球教練文斯·倫巴迪當年曾被批評“對足球隻懂皮毛,缺乏鬥誌”。

貝多芬學拉小提琴時,技術並不高明,他寧可拉他自己作的曲子,也不肯做技巧上的改善,他的老師說他絕不是個當作曲家的料。

達爾文當年決定放棄行醫時,遭到父親的斥責:“你放著正經事不幹,整天隻管打獵、捉狗捉耗子的事。”另外。達爾文在自傳上透露:“小時候,所有的老師和長輩都認為我資質平庸,我與聰明是沾不上邊的。”

愛因斯坦4歲才會說話,7歲才會認字。老師給他的評語是:“反應遲鈍,不合群,滿腦袋不切實際的幻想。”他曾遭到退學的命運。

羅丹的父親曾怨歎自己有個白癡兒子,在眾人眼中,他曾是個前途無“亮”的學生,藝術學院考了三次還考不進去。他的叔叔曾絕望地說:孺子不可教也。

托爾斯泰讀大學時因成績太差而被勸退學。老師認為他:“既沒讀書的頭腦,又缺乏學習的興趣。”

如果這些人不是“走自己的路”,而是被別人的評論所左右,怎麼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

人生的成功自然包含有功成名就的意思,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你隻有做出了舉世無雙的事業,才算得上成功。世界上永遠沒有絕對的第一。看過馬拉多納踢球的人,還想一身臭汗地在足球隊裏混嗎?聽過帕瓦羅蒂歌聲的人,還想修煉美聲唱法嗎?其實,如果總是擔心自己比不上別人,隻想功成名就,那麼世界上也就沒有帕瓦羅蒂、馬拉多納這類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