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詩經》的語言美(1)(1 / 3)

韓愈在《進學解》中說:“《詩》正而葩。”“正”,是就其思想內容來說,所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等。“葩”,是就其語言表達來說。《詩經》中豐富的詞彙,多種多樣的句式,自然流暢的韻律,靈活多變的修辭手法以及參差錯落、變化有序的章法,都使詩的語言生動優美、勻稱暢達,表情達意,摹寫物態,無不形象逼真,妥貼入微,這就是“葩”。下麵我們先討論《詩經》的詞彙。

《詩經》是第一部用漢字記錄的詩歌集。孔子說:“《詩》、《書》執禮,皆雅言也。”[45]又說:“不學《詩》,無以言。”[46]他認為學《詩》可以“多識鳥獸草木之名”。這說明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在把《詩經》當作政治倫理教科書的同時,還把它當作語言文字的教材。當然,這是有著一定的文化背景的。我們知道,《雅》、《頌》的大部分作品是當時貴族知識分子,采用雅言——標準的官方語言來寫作的,十五國風雖是各地民歌,但記錄和整理時,也是采用雅言的,否則很難想象,在遼闊的地域上散布著的這些歌謠,能夠呈現出語言的規範和音韻的統一。這部用經過加工提煉的書麵語寫成的詩歌集的傳播、傳承,對我國古代書麵語言的統一、推廣、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據統計,《詩經》中一共使用了二千九百四十多個單字,其中一部分字還是多義字,若按字義計算,大約有三千九百九十多個單音詞。這些單字又構造了更多的複合詞,且皆形象、生動、準確。清人陳奐、近人胡樸安以及向熹等都曾對《詩經》的各種詞類作了統計,所得結果雖略有出入,但總體上都表明《詩經》各類詞的數目相當豐富。以陳奐統計的名詞來說,各類建築物的名稱有八十二種;草名一百零四種;蟲名二十三種;魚名十五種;鳥名三十一種;馬名三十八種[47]。對於同類詞,《詩經》還根據其地位、作用或品種、季節、特點等作了細致的區別。向熹先生整理的《詩經》中關於馬的名稱可作一例證[48]:

鴇,毛色黑白相雜的馬。《鄭風·大叔於田》:“叔於田,乘乘鴇。”《毛傳》:“驪白雜毛曰鴇。”

駁,毛色赤白相雜的馬。《豳風·東山》:“之子於歸,皇駁其馬。”《毛傳》:“黃白曰皇,白曰駁。”

<;馬覃>;,腳脛有白色長毛的馬。《魯頌·<;馬冋>;》:“有<;馬覃>;有魚。”《毛傳》“毫骭曰<;馬覃>;。”

<;馬咼>;,黑咀的黃馬。《秦風·小戎》:“<;馬咼>;驪是驂。”《毛傳》:“黃馬喙曰<;馬咼>;。”

皇,毛色黃白的馬。《魯頌·<;馬冋>;》:“有<;馬冋>;有皇。”《毛傳》:“黃白曰皇。”

驪,黑色的馬。《齊風·載驅》:“四驪濟濟。”《正義》:“乘其一駟之馬,俱是鐵驪之色。”

駰,淺黑帶白的馬。《小雅·皇皇者華》:“我馬維駰。”《毛傳》:“陰白雜毛駰。”

以用雙音節表示人物的名詞來說,就有:黎民、庶人、人民、農夫、先祖、孝子、孫子、老夫、婦人、寡婦、善人、聖人、良人、君子、小人、價人、眾人、哲人、大人、仆人、謀夫、征夫、男子、女子、天子、牧人、富人、公子、賓客、死人、爪牙、美人、碩人、公侯、狂童、狡童、後生等等稱呼。

《詩經》中的動詞也非常豐富,僅表示手的動作的,就不下五十個。如:采、掇、捋、挹、拊、提、握、折、投、授、招、搗、搔、執、秉、芼、束、搖、掃、抱、擊、析、刈、攜等。

一些表示動態的雙音詞,更是生動、形象。如:灑掃、馳驅、匍匐、流亡、顛沛、顛覆、荼毒、燕飲、懷柔、沸騰、劬勞、安息、蘊結、邂逅、瞻望、戲謔、佇立、踟躕等。

表示事物性質、行為變化狀態的形容詞,和前麵的雙音動詞一樣,在現代仍具很強的生命力。如:傷悲、光明、踴躍、震驚、逍遙、永久、綢繆、婆娑等。《詩經》中有許多經過精心錘煉的詞組,因為它們內含的豐富的表現力、形象性,而獲得持久的生命,至今還活在人們的口頭上和文學創作中。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兄弟鬩牆,外禦其侮”、“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同仇敵愾”、“小心翼翼”等等。下麵我們重點分析《詩經》的修辭手法。《詩經》的修辭手法,包括疊字、對偶、比喻、誇張、擬人、借代、呼告、設問、頂真、對比等。以下略作展開。